叙事作文

时间:2024-02-22 10:00:23 叙事作文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通用]叙事作文8篇

  • 相关推荐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叙事作文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叙事作文8篇

叙事作文 篇1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一起来到今天要采访的目的地——张家港地税局参观、学习。

  这次来地税局参观,并没有我原先想象的那么枯燥乏味,反而学到了许多关于税收方面的知识,让我兴致勃勃。其中最吸引我的还数9楼的地税局文化展示馆了。这里设施先进、有趣,珍藏着地税人的过去和现在,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片都牢牢地吸引着我们的眼球。

  走进展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馆里存放着的各式制服,负责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是他们以往一年四季的工作服和帽子,到如今他们穿的款式已经更新了好几代了。看着穿着制服显得格外有精神的叔叔阿姨,我真羡慕,多希望自己长大了也能加入地税局这个队伍!

  紧随工作人员的步伐,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不同时代的发票。最早期的有清朝末年的手写发票。阿姨介绍说,因为那时候科技不发达,所以发票都是手写的,当然,我们现在用的都是机器打印的。无论是手写的也好还是打印的也罢,印章是少不了的',所以我们也很荣幸地一睹了它们的尊容,有手推式的、按式的等等十多种,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行程最后,我们来到了4楼——地税局的声讯中心。当部门负责人指着不断接听或拨出电话的工作人员说他们一天要接、打200多个电话,催缴税款或解答缴税疑问时,我很吃惊。原来以为他们坐在空调房里办公,很轻松很幸福呢,原来,他们为人民服务的这份辛苦是我们看不到的!我多想向他们致敬,向他们道一声:"辛苦了!"

叙事作文 篇2

  少年的滋味甜甜的;少年的滋味酸酸的……那么,初三的滋味是怎样的呢?

  在我看来,初三就像一根苦瓜,初尝一下,那是一种苦滋味。然而,假如你细细品尝,你的嘴中又溢满了一股清香,还带着一丝甜味儿。

  清晨,随着急促的闹钟声响起,一天的苦难生活从此刻上演。

  早自修时间,数学老师烟一般飘进教室,捉拿“凶手”伏案。果然,几个正在抄作业的家伙措手不及,又要挨批评了!于是,罚全班回家多做一张试卷。全班几乎晕倒,可怜我们清白者啊!

  下一节课开始了,只见科学老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三节课的内容归为一课。理由:此节很简单,又苦了我们了,作业本等三套练习又要一口气呵成了,可有九课呢!心里也就感觉一个“苦”字,哭笑不得。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可算大恩人了,从不有太多的作业。可她们也有招儿,光一篇古文、一篇英语课文就足够我们背了。

  天天如此,天天的苦。

  然而,有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尽管每天有堆积成山的作业,可每当考试时,才发现题目我们都能解,心里就偷笑着。每当拿到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时,总有一股暖流涌进心田,这就是一种甜。正因为有甜的存在,才激起着我们努力下去,坚持下去。那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便是对初三最好的诠释了。

  朋友,细品那份初三的滋味,感受那份苦尽甘来的喜悦吧。牢记那句太红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叙事作文 篇3

  微甜·童年

  晚春,柔和的凉风抚摸着婀娜多姿的柳树。驻足在河边,观望着一群孩童。

  孩子们围着一个燕尾风筝而站,个个都嘟着小嘴,偶尔挠挠脑袋,灵动的眼眸飞速转动。那样子可爱极了。

  这是一个身穿白色小棉袄,眼睛大大的身材发福的小男孩用童音说:“我们一人放风筝一次,风筝掉了就轮到下一个。”声音很稚嫩,就如同这晚春的春风一样拂过心灵的田地,沁人心脾。

  未几,孩子们无邪的笑声荡漾开在深山里,风筝承载者孩子们的童真,在天空中与风纠缠。那声音,很甜美,是只有他们才有的。

  苦涩·青春

  采一朵青春的花,嗅着苦涩的芬芳。

  朝阳在天边冉冉升起,诉说着自己蓬勃的生命张力。

  学生们迎接着着美好的一天,满怀希望地来到学校。女孩背着书包伫立在校园门口,望眼欲穿,却终没有等到那个男孩的'身影。她一直很喜欢他,很喜欢,很喜欢。

  放学后,女孩依旧在校园门口徘徊。偶然望见他和一个女孩的身影远去,犹豫着是否要追上去。最终还是大步跑上前去。

  一个小巷中,墙角边偶尔长着几株草。

  男孩对面的女孩埋着头,似乎在挣扎着,终于鼓起勇气抬起头对男孩表白。女孩并不能看见男孩的表情,但看到那个女孩的高兴的表情,结局似乎已然明白了。

  他有了另一个她,女孩的戏落幕了,就在这个午后。女孩强忍着在眼眶中打转的泪水,心中充满了苦涩。转身跑出了小巷。

  不知怎么了,刚才还明媚的天气,此刻却乌云密布,黑压压的一片,压得人喘不过气。下雨了,女孩却像是无感觉一般,脸上泪如雨下,狂奔着,似乎要跑到青春的尽头。

  那一场雨,洗刷了所有的痕迹,也洗刷了女孩对男孩的懵懂情愫,从那以后,他们见面如同普通人,打打招呼便转身擦肩而过。

  平淡·生活

  每天伴随着小鸟婉转的歌声,步行去上学。到学校和同学开开玩笑,上课认认真真的听着课。陪伴着耳机里的歌声,体会歌词的意境,到家。

  就这样简简单单的生活,很平淡,却又耐人寻味。

  人生就是一杯白开水,入口微甜,味蕾上绽放着苦涩的花朵,下肚平平淡淡,却又别有一番滋味。

  ——后记

叙事作文 篇4

  哎呀,真讨厌,又下雨了!但是风雨也不能阻挡我去往南京博物院的脚步。

  一进大门,我就直奔历史馆。哇塞,展厅里好多恐龙化石啊,霸王龙,特暴龙,恐爪龙,鱼龙········,竟然还有猛犸象,马鹿!猛犸象你可能听过,但马鹿你一定没听过,马鹿,马鹿当然是既像马又像鹿的动物。

  一进第二展厅“江苏古代文明”我就惊呆了,不由得赞叹道:“古人做的东西真的'太美了!”错银铜牛灯。铜文钟。铜玉枕和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银缕玉衣······令我赞叹的不仅是它们都是进的。银的。铜的,而是上面还刻着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花纹,我们的祖先太聪明了。

  参观完了历史馆我们又参观了民国馆。美术馆和音乐馆。

  疯玩了一天,我和妈妈的肚子都有点饿了,于是就踏上了回家的路程,虽然被淋成了“落汤鸡,”可我还是很开心。

叙事作文 篇5

  走在放学的路上楼旁的街道上,发现了一家二元麻辣串小店,走进店里,就看见阿姨们匆忙的准备着一串串麻辣串,我精心挑选了自己最爱吃的麻辣串、萝卜……,挑完,我开心的和阿姨们“抬杠”,尽管客人很多,她们却还是开心的与我聊些543,这就是小吃店的特色-永远充满人情味。

  聊着聊着,我的小麻辣串也就弄好了,“咦?怎么多出那么多麻辣串?”我好奇的问着阿姨,阿姨笑笑的回答我:“这是奖励你陪我们这些老人说说话!”我感激的一直道谢,她们也一直说不客气,看吧!多有人情味!

  吃着我的小麻辣串,脆度…90分,Q度95分,嚼劲,就96分吧!嗯,还不错,接下来,吃吃萝卜吧!扎实度91分,绵软度90分,有待加强!

  虽然她们的麻辣串没有特别好吃,可是,当你吃到她们的麻辣串时,请你用心的体会,你会吃到阿姨们的爱心与人情味,这就是这家店招牌麻辣串的.特色,而且她们煮的时候,总是笑笑的,好像非要让客人感受到她们的热情的心不可呢!

叙事作文 篇6

  彼时,樱花还在枝头绽放。

  我和Z正在城墙边上散步。微风吹过,那一树粉红的、纤小的、却盛开的花朵纷纷落下,竟似雪般在地上铺下厚厚的一层。

  不知怎的,我几乎下意识地瞟了眼Z——她似乎还沉浸在那唯美的一幕中,愣愣地出神。可脸上,却不是欢喜,而是有些落莫,有些悲哀的神情。

  我不知该说什么,但沉默又觉得气氛太僵硬。于是走到树底下,随便捧出些花瓣来,努力笑着对Z说:“看!好漂亮啊!”

  又跑到Z身边,恶作剧似地把那些花冲她洒去。Z终于笑了,我们嬉闹成一团。

  那是小学毕业前的'事了。

  现在的我们,早已不再是当初那般要好,甚至有时候,在路上碰到,彼此也是沉默不语,狼狈地朝相反方向走开。

  我们因分在了不同班级而疏远,因点奶茶时她说不再喜欢红豆味而疏远,因谈到往事时,再没有那种亲密与怀念而疏远……我知道,这不是她的错,也不是我的错,而是时间太残忍,一刀一刀割断了我们的友谊。

  三年过去,又到了毕业季,我突想想去再看看樱花。

  樱花树还是原来的樱花树,还是风吹过,就有了那般美景的它。我静静地看着它,又想到了Z当时那既落寞又悲哀的神情,当时她究竟在想什么呢?

  “其实我一直没有告诉你,当我看到这樱花落下得那么轻易,又那么决绝的时候,我就想:“不会,我们的友谊也会像它一般,美虽美矣,却转瞬即逝呢?”

  我转过身,去看这陌生又熟悉的她。

  我们对视,彼此眼中都有着怀念。但我知道,有些东西一旦改变再难还原。

  我们分手,说了那句从未说过的“再见”,我们都明白。

  告别樱花,告别她。

叙事作文 篇7

  你抬眸看我,我却倔强地别开脸避开你的目光。在听到火车拖着笨重的车厢离开时,才猛的头,滚烫的液体顺着脸颊滑落。我咬紧下唇,追究无济于事……

  我开始迷恋街道转角处的哪家甜点店。店主是位长相甜美的大姐姐,黑黑色的卷发衬着她白皙的皮肤,徒增她的成熟。她说她喜欢白色,因为白色给人的感觉往往是美好纯洁。我却说它冰冷无趣。长长的流海也无法掩饰她眼底一闪而过的惊诧。我勾起嘴角,不想装作无所谓,却笑出了泪,心不可抑制的痛。她慌乱抬手为我拭泪,却愈拭愈多……

  店里的客人多了,她去招呼客人,双眸却不是往我身上瞥。我坐在店里百无聊赖,昏昏沉沉地睡过去。

  那时夜已深,一道黑影移到我的床前,在确定我睡着后,坐到床边的椅子上,轻声说,要听妈妈的话,为了你有个好的条件上学,爸爸必须去大城市打工……我装作熟睡的'样子翻过身去睡,因为怕你看见我眼角的湿润。即使这天夜里,很黑。终于你起身走啦。我将被子拉过头顶,任凭泪水打湿枕头,不愿哭声打破寂静……窗外是熟悉的白色……

  醒来时已经七点半了,她就站在我旁边。“不回家吗”我知道她在疑惑为什么我会如此反常。我点头,释然的笑。笑是释然?还是茫然?

  最近迷上素描,画纸不像雪那般让人窒息,那是只属于它的干净。流动的黑灰色线条,勾不出他的影子……

  搓着发红的手,抬眸扫过静的可怕的画室,有些凌乱。

  拿出挂在脖子上两年多的钥匙,熟练地打开家门。没有像往常一样开灯,因为怕看见空荡荡的地板。靠在门上的身体一路向下,无力地坐在冰冷地板上,手指间溢出的泪,伴着那银色耳机里的声音滑落……一个月前,妈妈拉着行李出门,“好好学习,妈妈去打工了。”周三。甜饼店的人不多,她说给我介绍个朋友,叫岩。“为什么转校来这里?”我问他。“姐姐在……”他低头,好像在想一个严肃的问题。长长的睫毛无法覆盖眼底的忧伤。他……和他姐姐一样,他爱吃甜食。“尐,给你的。”“谢谢。”我伸手想接过他手里的方块糖,双眸却蒙上一层雾,糖块儿掉在地上,声音有些刺耳。“尐”岩的声音很低,也不能掩饰他变了调的声音。

  趁着捡糖的空儿,我擦去眼中的水雾,若无其事的笑笑:“我没拿到你就放手了……”

  店里。晴端来三杯奶茶:“你们不吃饭?”我们同时摇头,她放下奶茶坐在我对面,一时间没了言语。三个人一起沉默着。看着窗外的霓虹灯,才发现,生活什么时候变得如此空洞?咬着吸管,似乎拼命想找回逝去的时光。

  笔尖碰过的地方,留下的痕迹:岁月,不等人,当我们懂得珍惜时,却不知道该珍惜什么……

  趴在窗台上,望着那彼时熟悉的街道,将糖块放进口中,才发现,糖块依旧甜,双眸中有水雾……街道上来往的人群,只有那对父女的身影,吸引着我,小女孩趴在男人背上,双眸闪烁,有两个不同时代的身影却在此刻重合……

  早晨路过甜饼店是,无意间瞥到那把大锁,压得我喘不过气。或许该走的还是要走吧,谁都没有足够的理由强迫别人为自己驻足,我们不过是对方生命中的路人甲。时。分。秒。无止境。黑暗流动。岁月悠悠。随风而逝……

叙事作文 篇8

  当“梆梆梆......”的香油梆子声从小巷深处传来,一街两旁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灌油的,有闻香气的,也有瞧热闹的。总之,无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是欢天喜地,乐乐呵呵。那场面,至今想来令人兴奋,激动不已。香油梆子,记录着一段难忘的生活,标志着一段峥嵘岁月。那是一个物质匮乏但精神透亮的时代。

  “柴米油盐”这四大项,曾经是普通人家日常生活的代名词。民以食为天,“吃”永远是天下百姓的头等大事。古语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明显地强调了“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试想,如果缺少了“柴”,在那个长期以来“谁家烟囱不冒烟”的岁月里,又该如何去“炊”呢?至于“盐”的重要,更不必说,它自古就是国家控制的专卖品。西汉时期的政论家桓宽就著有《盐铁论》,具体论述了盐铁专卖在稳定国家政局中不可小觑的作用。

  这样一来,普通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就只有“油”了。常言道:“油水油水,油离不开水。”是的,油离不开水,但水也离不开油。据说,人体的百分之七十都是水,那么“油”对于人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没有了油,饭菜就没有味道,生活就缺少滋味。可是在那个极端贫穷的年月里,乡亲们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割块猪腰身,抽取肋骨,除了大块款待客人之外,剩下的连汤带水熬得半盆猪油来,一年四季,一家人就全凭这个了。

  实在是馋得忍不住了,才用锅铲轻轻地撆上薄薄的一层,或用筷子戳上一点。记得当时我们都把这种冬天粘成块的猪油称作“大油”,它属于动物油,吃起来虽香,但总感觉到它没有植物油来得正统,从心理上感到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香油”。要说称得上“香油”的,在那时的乡村,只能是小磨芝麻油了。现在想起来,当年的小磨芝麻香油,那才叫做真正的“香油”。不说别的,就是生调个萝卜,哪怕像点眼药似的点上一点,香味顿时就会弥漫整个饭场。

  记得小时候,油梆子“梆梆梆......”一响,整条街都动起来了,也不用谁说,大家都知道是换香油的.来了。无论换与不换,无论大人小孩,都慌慌张张地从自家院里跑了出来。不待你走向近前,那略带焦糊芝麻味的清香,便扑鼻而来。有的清清口腔,干咳一声;有的伸伸懒腰,做做深呼吸;还有的“阿嚏”一声,精神为之一振。不管这顿饭吃什么,相信你准会胃口大开,吃得又多又香甜。

  想当年,我清楚地记得,左邻右舍,无论哪家,厨房里都会有一个香油瓶。瓶子极为普通,常常是人们头痛发热时输液用过的葡萄糖玻璃瓶,洗洗刷刷也就用上了。不过,这种瓶子确实有个好处,瓶塞儿是一个类似于奶嘴样的,肉黄色的皮囊,质地柔软,具有松紧性。塞在上面,能反卷过来,把整个瓶口封得严严实实,连一点气也跑不掉。

  当然,人的性格习惯不一样,经营家庭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别。像那种使用软瓶塞瓶子盛油的,一般是传统的比较讲究会过日子的人家。不过,在当时也有随性的,自由灵活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那种,临时随便找个酒瓶或酱醋瓶,瓶口塞个木塞或纸塞什么的。但无论是那种,大家好像商量过一样,香油瓶一律放在灶台靠里面的一角。

  我想这样,一方面是保证了做饭时不容易碰倒,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小孩子忍不住时随意乱倒,但最重要的还应该是,离灶台近,对一家人来讲,来回盛饭闻香的机会就多一点。有些时候,香油瓶子明明是早已空荡荡的,但人们依旧不愿收起,还毕恭毕敬地放在那里,虽然看来只是个摆设而已,但过过眼瘾,心里就好像舒服很多。

  要说那时的乡村,绿树清水环绕,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而又自然,真的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诗中所描写的那样:“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不要说是夜晚,漆黑一片,即便是白天,大人们都下地干活了,孩子们也上学去了,村里村外一片寂静。只有到了中午饭时,各种各样的小买卖和玩意儿才会陆续出现。

  说来还真有意思,乡下自有乡下的路道和讲究。无论干啥,都很少吆喝,家伙一敲,各行其道,然而没有人不知道,这是多少年流传下来的老规矩。拨浪鼓是收破烂换针线的,敲锣的是玩把戏或耍猴的,拉弦子敲鼓的是说书唱唱的,油梆子一响,准是换小磨香油的。无论看的玩的用的都有,但要说最具诱惑力的,还应该首推与吃紧密相关、能让生活更有滋味的油梆子。

  油梆子,一般是上面由一截上好的木头镂空而成,下面装有一个一握多长的光滑的木把,敲槌则是一节一头稍粗一头稍细的结实木棍。在我老家那里,油梆子大多是用枣木或榆木等硬料做成,雕凿起来相当讲究,通常需要特别的工艺。否则,就很难敲出浑厚而响亮的声音来。若真要追溯起来,这油梆子,还应该属于我国早期响器一类的广告。据说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找到敲油梆子的场景。可见其历史悠久,流传甚广。

  那时候,经常游乡到我们村里的,是一个五十多岁姓孙的老头。他常常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后座上,一边挎着个黑黑的渍泥的油桶,油桶里放着一大一小两个油葫芦;另一边挎着一个带绳结的竹篾细筛子和一个喇叭筒状的油制子,前边车把上挂着一杆不长的称,油梆子就插在车把靠外事先用铁条固定好的把手上。

  一进村,老孙头先将车子靠在墙上或一棵大树上,停好,拍打拍打衣服;然后取下油梆子,“梆”“梆”“梆”的敲起来。他的敲打,很有特点,不急不缓,节奏分明。一般是三下一轮,敲三下,停一会。见有人出来,才扯着长音,“换——香油——来了——”。那声调,总是让人感到意味丰厚,情趣绵长。他敲梆子是三下,吆喝起来,节奏也是分成三个音部。于是,不远处就会听到小孩的学舌。

  时间长了,听听梆音,大家都知道是他。人们说着笑着走来,大声地问道:“您这老头,是卖家来了,买家来了,还是香油来了?”老孙头也报以微笑。咕哝着说:“不是都来了吗?”这时,有饭早的已经端上了碗,走上前来说:“老头,你这油,香不香啊?”老孙头嗫嚅着:“香不香,你还没吃过?”“吃过,但那是上回的;不尝,谁知道这回的!”“你说的好像还真有理,要不尝尝?”“尝尝就尝尝,都是老客户了,谁还客气啥?”接着便拿筷子往油桶里插。

  老孙头忙说:“筷子不是膏油的家伙,靠前点,看我的!”说着操起油葫芦,往那人碗里轻轻一抖,几个油嘟噜,顿时在碗里炸开了花,香味浓郁。那人急忙笑着说:“好,好,好了,真香,真香!”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有的还差点闪了腰。也就在这时,有人送上了芝麻,老孙头麻利地伸过筛子。只见他熟练地晃了几下,拣去几颗细小的碎片,拿来称一吊,斤两油数便清楚了。

  对于乡亲们来讲,那时的芝麻,多是自己路边坑沿开点荒或自留地种的,尽把力,收获不大,相当珍贵,但人们似乎并不怎么特别在意。按老孙头的话说,他卖的是门头,卖的是信誉,人老几辈子打下的地盘,他可不想在他手里有个闪失,对不起自己的祖宗,打死他也不敢瞎胡来。他还常说,做买卖论的是公平,讲究的人心。以心换心,都是血汗,谁也不容易。称芝麻是,他总是把称放平;灌油时,他总是把油葫芦盛得满满,让大家都清楚明白,各自满意。

  该往瓶里注油了。只见老孙头左手接过瓶子,插入油制子,将胳膊伸出老远;马步蹲裆,姿正气圆,如练功一般,右手则根据斤两多少,事先已选好定好操油葫芦的次序。一旦开始,抡起右臂,如画弧一般,油一条线注入瓶口,丁点不洒。动作简洁明快,美观大方,堪称一绝。而且每完成一次连带动作,其间还都作一下短暂地停留,似乎专意让人看到起落有致,满无分明。尤其是最后的收束,敛气缩身,缓缓而至,绝无拖泥带水之嫌。

  老孙头卖油,一向坚守本道,从不变通。芝麻换油,油换芝麻,似乎是不变的通例。谁也从来没见过他收别人的其他东西,也没有见过别人拿其他来换油的。当然,那时的乡亲们都缺钱,很少有人拿钱灌油的。但有时遇到哪家有事急用香油,暂时手头没有芝麻,老孙头却很仗义,也有主动赊账的。不过,那时不像现在,欠账的是爷。记得当时欠账似乎是不光彩的,事过之后,不要说赖账不还,就是还的晚了点,就感觉到极为不舒服。

  社会变化真快,现在人们都吃桶装油了,很少享用纯粹的、真正的小磨香油了。油梆子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那“梆梆梆”清脆悦耳的声音,再也很难听到了。没有了油梆子,油没有原来的香了,人没有原来的实诚了,很多东西变得似是而非,有时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想想当年,那香油梆子,真纯啊!那香油梆子,真亮啊!我怀念那清亮淳厚的香油梆子声,我怀念那欢乐温馨的团聚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