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发言稿

时间:2024-06-17 15:59:28 演讲稿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管仲的发言稿

  • 相关推荐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用到发言稿,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境、具体场合来确定,要求情感真实,尊重观众。你写发言稿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管仲的发言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管仲的发言稿

管仲的发言稿1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孔子曰:“益者有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一是正直的朋友,二是诚信的朋友,三是见多识广的朋友。管仲的好朋友鲍叔,就是这样一个有益的朋友,既正直又诚信,还见多识广。

  人生的道路必定有许多坎坎坷坷,当你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朋友,就会不顾一切的帮助你。

  在管仲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管仲总是要多一些,可是鲍叔并不认为管仲贪心,因为他知道广管仲家中非常贫穷,管仲曾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并不认为管仲不成器,因为鲍叔他知道是管仲没遇上好时机,管仲曾经多次打仗,却多次逃跑,而鲍叔并不认为他很胆小,因为鲍叔知道管仲家里有老母亲需要赡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鲍叔对管仲是多么的了解,正如管仲说过的一句话:“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灵,他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自己却心甘情愿做了管仲的下属,全力辅佐管仲。同学们,请大家仔细想一想,假如鲍叔有私心,没有举荐管仲,那么管仲空有一肚子才华,也没有施展的空间,也不能为齐桓公创下霸王之业。

  有益的`朋友,就像一阵夏日的风,可以为你带来清凉;有益的朋友,就像一根小小的火柴棒,默默无闻地为我们照亮前进的方向;有益的朋友,就像一棵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有益的朋友,就像一把摇椅,在你疲惫时,慢慢带你进入梦乡

  今天,我们有幸同在一个班学习成长,我们要学习古人,珍惜同窗之谊,珍惜懂你的那个人。热情鼓励是友谊,诚恳批评也是友谊。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2

诸位师友: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慧眼识才,心怀河山》。

  世人皆赞齐恒公格局高远,胸怀宽广,赞管仲尽忠职守,忠于天下,对此二人,我亦心怀敬意,可若是论谁给我带来最深的震撼,我还是首选鲍叔,正是他的慧眼识才,心系社稷,助推齐恒公成就霸业,可谓“真贤士”哉!

  鲍叔的慧眼识才,首先体现在他对“已谋私利”还是“甘居人后”的选择上。同学们,管鲍分金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管仲曾多取财物,遇战而怯,谋事多不成,幽囚受辱而不以死明志,从个人私德而言,管仲的人品颇令人质疑。但鲍叔牙对管仲的”知”超越世俗之见。他见识高远,识人卓越,能不汲汲于小节而看到管仲的治国大才,在齐恒公即位时甘居于人之下,举荐管仲为相,最终在‘春秋五霸的权力角逐赛下,让齐恒公扮演了成功的角色,让管仲成为了成功的辅佐者,自己却只是默默无闻的“贤内助”。

  鲍叔的慧眼识才,还体现在他对统治者齐恒公的”知”上。当年公子小白险些被管仲之剑射中,装死才逃过这一劫。按道理,夺命之仇不共戴天,若是有了机会定当加倍奉还才是,可是得势成为齐恒公的小白,非但没有要了管仲的命,反而委以重任,给予重权,最终成自己之大业,这无疑是身为辅丞的鲍叔识中了齐恒公拥有大胸襟,他深知齐恒公是大人者,有大德,能以德报怨,以德化人;他深知齐恒公能以天下为重任能明辨是非,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因此,他坚毅,大度的说出:“非管仲不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齐桓公,管仲和鲍叔感人的故事里,千里马乃是齐恒公。管仲一君一臣,而识千里马的`伯乐不正是鲍叔吗?司马迁如是:“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便可知鲍叔“慧眼识才”的超强本事。他的慧眼他的忠君忠国尤其值得进入新时代新征程的今之国人学习。“治国之要首在用人,而用人之要首在知人”,而中国青年更应将自己锻造成才,丹心报国!

  君其勉旃吾行矣!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3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关于报恩的故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窘。他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果断地救济她,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给她吃,送她黄金一千两以答谢她的恩情。

  《韩非子》里说了关于管仲的这样一个故事:在齐国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公子纠失败,当时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在鲁国被抓住,将押往齐国,经过绮乌这个地方时,又饥又渴,守边境的人跪下来喂给他食物,趁机问管仲:“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没有死,反而被任用了,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管仲回答他说:“如果按你说的那样,我会用贤使能,论功行赏,我还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边境的人心里怨恨他。

  如果你在人才招聘现场,面试考官给了你这两段材料,让你做一个即兴发言,请你拟写一个发言稿。

  注意:综合理解材料,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卷面工整,800字以上。

管仲的发言稿4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多少仁人志士在其中掀起浪潮,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这其中,便有一位人物,唤作桓公。

  衣袂飘飞,志气凌云。本该享受悠闲少年时期的他却被卷入权计之争。本该明澈的眸子目睹了无数杀戮,本该白净如玉的双手被兵器磨出了茧。年纪轻轻身处乱世,最后却能于群雄鼎立,九合天下,一匡天下的事迹为后世传颂。比起景仰他的雄才略智与机敏妙计,我更企慕他的气度与胸襟。

  挚友如异体同心。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如是说。对于齐桓公来说,在这纷繁乱世中,能信任的能相信的,莫过于多年忠心跟随着他的鲍叔牙了。知音难觅,挚友难求。所以,面对鲍叔心的引荐,齐桓心选择了信任,之后得以招纳贤才,为他的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学巨擘富兰克林曾有言:把别人对你的诋毁放在尘士中,而把别人对你的.恩惠刻在大理石,上。对于桓公来说,管仲是险些夺去他命的人。换作普通人早就将他处以死刑了。可齐桓公不是普通的人,他看到的是管仲的英勇好战与理政能力,接纳了他并封公。如此宽广之胸襟,舍桓公其谁?他的诚意与格局也打动了管仲,让管仲放下戒备忠心耿耿全力扶持桓公,助桓公完成了称霸天下的目标。

  管仲贤而善理政,鲍叔谦而甘处下。但若桓公没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与识大体顾大局之智,这三个人的传奇可能永远不会上演。接纳一个人的话是很艰难的,接纳一个曾为敌人的人更是不易。但桓公他做到了,他的包容,让三贤士的优点有机结合,谱写了一段传奇的佳话。

  俗话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有才能的人善于团结周围的人,美美与共抑或是取长补短,自身价值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桓公将鲍权引为挚友源于一份信任,他将曾经敌

  对的管仲引为挚,则是源于一份知音之许。正是他的舍小取大放眼全局之胸襟与敢于为长远目标放弃眼前利益的智慧,让他得到“春秋五霸“之首的美誉。

  回望民族历史,我们的国家历经战火狼烟,风云万干,立足家国之思的民族精神却历久不灭。尘淳阖尽而光生其间,今时今日的我们更应该心系家国,不负光阴往来。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5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李华,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读书会上发言。管仲、鲍书叔与齐桓公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洋,有人原称管仲之力,也有人愿赞桓公之强,而我,今天就要另辟其径,来夸一夸鲍叔的识人之绝。

  第一,鲍叔的识人之绝在于肯定管仲的才能。欲扬其美,必知美之所在,管仲与鲍叔辅佐着立场相反的君主,按理说,他们两个应当是见面如见敌仇,不可同座而谈才对,然而鲍叔在次次的暗潮涌动下的针锋中窥见了管仲惊人的才能,甚至于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给予管仲或大或小的帮助,可以说是心善与爱才到了很高程度。甚至于在管仲阻击公子小白之后,鲍叔仍然不计前嫌、冒着大风险向他举荐管仲。而管仲被齐桓公重用后帮助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从另一方面证明了鲍叔识人之绝。

  第二,鲍叔的识人之绝在于辅佐齐桓公。强行者志,不失其所者久,鲍叔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中选择了后者正是因为他看出了公子小白的雄心壮志与谋略才能,认识到了只有追随公子小白才可能取得成就,并且他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了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的'那一天。在动荡的政局中,选择立场至关重要,这关乎着你的死与生,存和亡,困厄与通达,贫穷与富有。而成鲍叔显得尤为明智,选择了一代明君而使自己得以名垂史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鲍叔的识人之绝,认识到齐桓公会不计前媒、重用管仲,他才敢把管仲举荐给齐桓公,从而使齐国壮大。

  第三,鲍叔的识人之绝在于认清自己的实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鲍叔的明与智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认清了自己的实力,鲍叔才不会因为管仲的才能而嫉妒甚至于排挤他;因为认请了自己的实力,鲍叔才愿意甘居管仲之下,让权于管仲。鲍叔的真正成功,在于他能够与世界和解,能够在居于人下与举荐能者之间,扩展出连续的生命,展现自己最有智慧的一面。

  鲍叔的识人之绝在于识才、识君、识己三方面。故而,识人之绝,确乎是要看鲍叔。正如司马迁所言天下多鲍叔之知人也。

  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6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纵然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魄力令人钦佩,但我更动容于匿身于历史帷幕之后的鲍叔。他并非称霸春秋的君王,亦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却凭借识人慧眼和海纳胸襟而名垂青史。

  鲍叔慧眼如炬,知人自知。

  管鲍二人各事其主,一度处于敌对的立场。但当公子纠落败,管仲随之成为阶下囚时,鲍叔还能以欣赏的眼光平视昔日旧友,正视其胜于自己的才华与能力,并向齐桓公举荐敌人之谋士,可谓马之伯乐,慧眼识人。鲍叔于管仲,犹如萧何月下追韩信,从此汉高祖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中原,一平天才;鲍叔于管仲,犹如周文王赏识姜子牙,愿者上钩的姜太公缔造了齐国文化;鲍叔于管仲,都督闫公赞叹王勃,虽然女婿风头被抢,却丝毫不曾掩盖欣赏。伯乐识千里马,鲍叔识真英才,正是一双如炬慧眼,令齐桓公获得左膀右臂,得以称霸春秋。

  鲍叔胸怀若海,甘作绿叶。

  两君之争,两相亦争。在大获全胜之后,鲍叔还能正视自己,放下芥蒂,不计私利,真诚地荐诸管仲,甘居人下,甘作绿叶,这是何等宽广胸襟,何等宏大的格局。“宰相肚里能撑船”,鲍叔心胸似汪洋辽阔,如贺知章赏识蜀道之难,赞叹李白谪仙人;如刘备屈尊降贵三顾茅庐,最终请得诸葛亮出山,如鱼得水;如韩绮宴上容人之过,终得部署效忠。鲍叔心胸似海,举贤不避嫌,贵有自知之明,方能把握时势,创造历史。

  揆诸当下,有人一叶障目,坐井观天,不识贤才,刚愎自用;有人专于利己,贪慕荣华,心胸狭隘,追名逐利。而亦有人伯乐之心,善用人才,虚怀若谷,谦虚自牧。这正是鲍叔身上的美好品质,它们穿透历史烟尘,裹挟着历史的厚重感,令我们今日再读,仍为之钦佩动容。

  一本历史之册,一波未停的海,几千年的风尘,几世人的更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没有什么是永不消散的。今日我们关于此三人过往兴衰的讨论也终将平息,鲍叔的背影渐渐散开在历史的`风沙里。

  讨论的最后,我只愿同学们可以将这个睿智的背影永远铭记,仿佛那拥有一双如炬慧眼和一副宽阔胸怀的鲍叔,正在隔着历史长河几千年的喧嚣含笑回望,一双眼静默坚定,一颗心忠贞剔透。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7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春去冬来,几回寒暑,长河浩荡,世事万千。虽穿梭千年,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之事仍于人铭记。今日我有幸在此发言,愿谈谈我在公子小白身上的所思、所想。

  春秋时期,群雄四起,他何以傲视天下?是当日管仲伏击,装死逃脱?抑或是后来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我想,这都是他得以傲视群雄的原因。甘心忍耐,他得以活命;宽恕他人,他拾得人才。“必有容,德乃大。”的精神早已流淌于他的血脉中;“必有忍,事乃济。”的气概亦充盈于他的肺腑里。为求长安花开尽,为使天下共太平,小白将宽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计过往,任用管仲,终换得春秋首霸、名满天下。

  一国之君,万民敬仰,求取贤才之时,若无宽容何以得众?若无宽容何以得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在心,得以繁华。

  溯游历史长河,引才纳贤之事总需博大胸襟、宽大胸怀。“将相和”的千古佳话流传至今,蔺相如对廉颇的宽容换得国家盛强;魏征直言不讳敢于进谏,唐太宗次次宽恕并以他为镜,换得王朝兴盛。无尽苍穹、碧波万顷,交叠白羽为广翅,方展鸿衣之壮丽。公子小白以宽容接纳管仲,并以此成就大业,天下贤才,便也皆愿投奔,国家之力量,由此蓄积而起。

  但值得一提的是,缺乏底线的宽容与让步,则违背了起初向往美好的心,最终结果,只会变得灰头土脸、一文不值。国家之间,更是如此。若今仍如旧中国在面对强军霸凌时一蹶不振、任人宰割,今日之中华盛世,便不复存在;若今仍如旧中国在面对外国侵略时唯唯诺诺、听候差遣,今日之中华繁华,便不再得见。因此,即便我国以宽容待人、以友善处世,渴求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时,面对他国示威,我们也一定不会姑息。宽容不是软弱无力,宽容不是任人消费,守住底线,坚持原则,践行真切而深刻的.宽容之道。

  国事如此,处世亦然。“六尺巷”的故事广为赞叹,“农夫与蛇”的故事亦引人深思。但处世待人,仍应怀宽广的胸怀与博大的胸襟,为人应宽容待人,亦应保有底线。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宽容于心,可得人心。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8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群雄争霸,无数诸侯跻身中原,国内明争暗斗,国外白骨露野,外族大举入侵,人心惶惶而不可终日。唯有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帮助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成为春秋霸主之一,他就是管仲

  管仲先前辅佐于公子纠,公子纠失败后,与他同行的召忽自杀以殉,管仲则被投入大牢。管仲面前有两条路,生或死,自暴自弃或是寻找希望的灯塔,他相信一定有人欣赏他的才华,救他于这必死的境地之中。即使即将死亡,管仲泰然自若,仿佛早已置生死于度外,但他仍然没有放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管仲取得了齐桓公的信任,当上了宰相,管仲知恩图报,辅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任相后,他整顿行政系统,注重经济,主张改革制度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同时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进一步巩固了齐国在诸侯中的'威信。

  正当中原各国逐渐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时,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实力也蒸蒸日上。齐桓公二十四年,山戎大举进攻燕国,燕国无法抵挡,告急于齐桓公。齐桓公却忙于应对南方的楚国,无暇顾及北方,不愿出兵解救燕国。管仲听闻此事,上谏以劝告齐桓公援助燕国,他认为:“南有楚国,北有山戎,西有狄国,皆是各诸侯的祸患,既然要讨伐南方的楚国,就要先保证北方的安全,唯有北方安定,才能放心地攻打楚国。而如今燕国求救于我们,我们应当打起正义之师的旗帜,举兵北伐,必能受到各国的拥护。”齐桓公听之,遂发兵救燕。齐国大军压阵,山戎落荒而逃,齐军大胜而归。诸侯无不畏齐之威武,感齐之恩德。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所做的决策,在大局面前,往往都不顾小家的利益,能够实时洞察天下大势,做出造福天下的选择。显然,管仲就是英雄。

  所有真正的英雄、智者都如管仲一般,能于乱世之中崛起,掀起历史的波澜,为了天下而不拘小节,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这才是真英雄!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管仲的发言稿9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在今天的读书会上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桓公不计前嫌,任人唯贤,终成大业;管仲有勇有谋,尽其所能,流芳千古。君臣一贤一能,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佳话。而我认为,成就这一切,鲍叔知人善谏,更是功不可没。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诚哉斯言,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如管仲一般有着真才实干本事的人才并不少见,而让“千里马”各尽所能,施展才干,还需有鲍叔般识见才华的本领。

  识见管仲之才,是鲍叔的睿智,但他的智慧,显然不止于此。桓公即位,正是鲍叔多年尽心辅佐终将得到最好回报的时刻,可他甘居管仲之下,将本应属于自己的荣耀拱手让人。这样的行为可笑吗?非也。鲍叔目光长远,并不贪图狭隘的个人私利。若是当时他独占辅佐桓公之利,或许得意一时,却终会因自我能力的不足而贻笑千古。承认自己的不足,肯定他人的价值,是对他人的公正,更是对自己的尊重。鲍叔深知,成就他人的同时,他更成就了自己。

  于个人而言,鲍叔做到了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辅佐公子小白时,尽心尽力,发挥了个人价值;桓公即位后,他深知自己能力的局限,力荐他人的同时,再次将个人的价值发挥至极。知人,是对他人能力的深刻洞察,更是对自我能力的准确评估。于国家而言,鲍叔之举实乃齐国之幸。有鲍叔之才,而居管仲之下,齐国之内患,可以无忧矣。鲍叔一退,退出了自我的大度,更为国家的胜利奠基。于是九合诸侯,成就霸业,自是不在话下。由国家利益观之,鲍叔格局之大更是令人敬佩。

  当今时代“人才争夺战”长期火热,华为公司甚至为应届毕业生开出百万年薪,人们对于人才的渴望由此可见。而这,便更加突显出知人善谏和格局之重要。若一味顾及个人私利,有利益之时,以自我为中心,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公,更是对自己和群体的不负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在选贤之时,有识人的本领,将合适的人才置于合适的位置;荐人之时,有无关个人私利的格局,用高于自身利益的眼光客观推荐。这是时代对于新青年的更高要求,更是作为新青年一代应该担负起的时代重责。

  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青年一代更要有知人善谏之本领,荐人唯贤之格局,方可在科技群英荟萃的今天,最大化地发挥出个人利益,在未来的浩瀚星空中发出自己闪耀的光芒!

管仲的发言稿10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君风之所存,霸业之所成。”众人皆知春秋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千秋大业,孔子有云“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对管仲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而司马迁又言:“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诚然,没有鲍叔,管仲不得重用,没有管仲,千秋霸业难成。但无齐桓公,霸业之成无望矣。

  齐桓公能屈能伸,不患一时之得失。当初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天下时,管仲竟然用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危在旦夕,不得不装死逃脱。倘若公子小白不放低身段,何以保全自己?一时的困顿从不会成为强者的绊脚石,只有弱者才会败下阵来。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想起那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苦心人,终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凭借自己长远的目光于坚不可摧的意志,完成了自己的志向。古往今来,多少有志之士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我们是这最好的.时代的直接受益者,我们应以坚定的毅力,敏锐的眼力去成就属于我们的未来。

  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计较个人之过节。管仲曾以箭指公,公海纳百川,以天下为己任,重用管仲,助己成就霸业。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这是怎样的包容?尚不言管仲曾是齐桓公成王的最大障碍,光是让齐桓公装死以保命颜面尽失,就足以被处以极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同学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于绝交的地步呢?宽容,是人性中不可多得的美好。唯有宽容能化干戈为玉帛,化嚣张跋扈为心平气和。宋江为什么能成为梁山泊的寨主?因为他性平和,待人和善。众人皆愿为其一死。单打独斗的人难以成为最后的赢家,只有那些以徳服人,以水载舟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齐桓公善纳良谏,以广开言路成千秋大业。鲍叔谏曰成霸业非管仲不可,齐桓公便委之以重任,成一段佳话。古时善于采纳良言的君王无不开启本朝之盛世,只听谗言滥杀谏官的人主多暴虐无度。我们不是君王,但也可以集思广益,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讨论小组的目的正在于此。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理性地看待他人的观点,汲众人之所长以补己之疏漏,何乐而不为?

  我们是新时代的新青年,时代给我们广阔的发展空间,时代不乏提拔才俊的鲍叔,不缺运筹帷幄的管仲,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崇高人格精神的齐桓公。唯有齐桓公般的青年人,才能在时代洪流中寻得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千秋霸主齐桓公那不朽的人格魅力越过千年的历史,来到我们的身边,给我们以启迪与思考。最后请容许我高喊一声“君风之所存,霸业之所成”!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11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众所周知,齐桓公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称作春秋五霸之首。但对于创立了这份功绩到底是谁的功劳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争议。

  或许有人将它归功于鲍叔的知人善谏,或许有人将它归功于管仲的治国之才,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齐桓公的气度。

  在齐桓公继任后,鲍叔向其推荐了管仲,要知道管仲和齐桓公可是有着一箭之仇的。但齐桓公并未因此而不任用管仲,相反齐桓公重用了他。齐桓公难道一点都不记恨管仲吗?不!但他却能够以先国家之利而后私仇也,因为他知道管仲是不可多得的治国之才。他为了国家和百姓可以牺牲自己的恩怨,这便是他的气度啊!

  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谏官,据《资治通鉴》记载,他一生曾向唐太宗上谏两百多次。但你们可能不知道,魏征一开始是唐太宗哥哥李建成的臣子,并曾向李建成建议杀掉当时只是秦王的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死,魏征被擒。魏征本一心求死,但李世民不计前嫌,以礼相待,最终得魏征相助,开创了一番盛世。是李世民的气度得到了人心,造就了他的成功。故而拥有气度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所谓:天之高,纳君子气度。地之厚,蕴仁者胸怀。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蔺相如用他的气度感化了廉颇。这份气度并不是建立在蔺相如的个人利益之上,而是建立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这份气度是君子的气度,这份胸怀是君子的'胸怀。这才是廉颇老将军所敬佩之处啊!

  当今社会,有许多人缺少气度,斤斤计较,没有容人之量,这种品行并不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宽容;少一点狭隘,多一点气度。在别人犯错时给予原谅,不计较,不记仇,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每一个人。培养自己的全局观,不局限在个人的角度与层面,心怀天下。在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为祖国复兴献上我们的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1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的故事肯定让我们每个人都感触良多。三者的品质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而我对其中鲍叔的感触最深。他不仅心胸宽广,知人善任,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心系国家,实为古今罕有之良臣矣。

  齐桓公心胸宽广。管仲带兵阻击他,射中了他的衣带钩,险些杀死他,而在鲍叔给他提供建议后,他不仅没有报复管仲,反而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是贤明之君。但鲍叔心胸之广丝毫不在其下。鲍叔辅佐的公子小白与管仲辅佐的公子纠争夺王位,公子小白取胜成为齐桓公后,鲍叔竟全力向他举荐身为敌方之臣的管仲,丝毫不记当年战场纠纷。不仅如此,他甚至甘居管仲之下。自古以来,举荐他人者多有,甘居人下者少有,甘居于自己举荐的人之下者,除鲍叔外怕是没有几人。足见鲍叔心胸之宽广,绝非常人之可比。

  管仲受命后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但鲍叔的才能其实也不容忽视。鲍叔与管仲不同,管仲强于治国之能,而鲍叔则长于识人之能。鲍叔的才能虽然不及管仲,但是他辅佐的公子小白却战胜了管仲辅佐的公子纠,足以说明他的识人能力强于管仲。随后齐桓公即位,他又慧眼识管仲,向齐桓公举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鲍叔堪称一名伯乐。管仲是幸运的。齐桓公若没有管仲,便不可能成就一番霸业,而管仲没有鲍叔,才能从何处施展?恐怕也只能怀才不遇郁郁终生了吧。所以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鲍叔更心系国家。难道鲍叔自己不想当一名丞相吗?凭他的才华是完全可以胜任丞相的。但是他举荐了管仲,将丞相之位拱手让人。这种做法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计较自己的个人利益。他知道管仲可以帮齐桓公称霸而自己不行,于是毫不犹豫地推举管仲。鲍叔舍己为公,一切以国家发展为重,这种舍小我为大我的行为,不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吗?在他的辅助下,管仲得以尽情施展才能,齐桓公得以称霸天下,他们的故事传为佳话,永垂不朽。

  同学们,新时代的.中国,越来越需要管仲和鲍叔这样的人才和齐桓公这样的领导者,希望各位同学能够以史为鉴,奋发向上,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1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在我们的班级读书会上跟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和思考。

  我们今天分享的读书内容是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让我很是感动。他们每个人都让我敬佩和骄傲,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齐桓公虚心纳谏,礼贤下士,听从鲍叔的建议,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想当年,管仲带兵阻击他,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他装死才得以逃脱。这种曾经置自己于死地的深仇大恨,怎还岂能重用?可是齐桓公做到了。真可谓是海纳百川,虚怀若谷,宽容博大,以德报怨。

  狭路相逢勇者胜。齐桓公即位后,管仲的人生之路眼看已经走到尽头。可齐桓公和鲍叔不仅没有置他于死地,反而却赏识和重用他,于是管仲又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情此恩必当终身相报。管仲不负众望,辅佐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业。

  要说他们三个人里面让我感触最深的恐怕要数鲍叔了。

  在齐桓公即位后,按常理正是鲍叔得意之时,做为NO。1的大功臣,意气风发,大可呼风唤雨,任性而为。可是他并没有。在此重要时刻,他却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他极力举荐管仲,而自己却甘居其下。说到这里,我感动得眼泪就要出来了。谦让是一种美德,宽广是一种胸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鲍叔识大体,顾大局,知人善任,他对管仲大力支持和信任,以至于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让人称赞。“管鲍之交”也为我们交友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时刻以“克己复礼”来提醒自己,与朋友交往要真心帮助,以诚相待,甘为他人做嫁衣。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和文明历史,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思想。廉颇“负荆请罪”让我们明白了时刻以大局为重,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孔融让梨,让我们懂得了从小就要学会谦让。岳飞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精忠报国。 “圣与贤,可驯致。”我们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做好“君子”之道。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慧心慧眼知人,千里马任重道远驰骋。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格局,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一种能量。我们看到了团结,信任,默契,合作,忠心,抱负,力量等积极品质。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桓公之胸怀,鲍叔之知人,管仲之能力,他们强强联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合力之固,坚不可摧。

  有了这股强大的合力,也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没有战胜不了的灾难。疫情期间,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携手并肩,共战疫情。在我们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动员,全民行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风“火”神速,“雷”厉风行。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合力,大家劲往一块儿使。医护人员们在抗疫一线日夜奋战。社会各界紧急行动,倾力相助。各行各业,各人,也为疫情防控克服各种困难,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正是这种强大的合力,使疫情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障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合力之下,我们都有一种拼的精神。医生拼的是医者仁心,国家拼的是制度张力,亿万人民拼的是鼎力相助。有了这种拼的精神,没有我们战胜不了的困难!疫情期间,我们中国还向世界各地派出支援医疗队并捐赠大量防疫物资,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大国担当。

  我们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深深地感动和震撼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我们在抗疫中淬炼和磨砺的精神财富,凝聚起不断向前的磅礴伟力,激励着我们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我们也更加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懂得了担当和责任,也深深体会到了做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我们要学习桓公的胸怀,鲍叔的知人,管仲的贤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合力有了,春风化雨,一切便会充满希望和力量,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14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识人属鲍叔,谦让赞鲍叔。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乃文化之都,礼仪之邦,早在春秋时期,齐国两位公子争夺君位,管仲与鲍叔分别辅佐他们,二者形成敌对的状态,后来小白即位史称齐桓公,鲍叔却向桓公推举管仲他自己甘愿旗下,正因为鲍叔的知人善用,谦虚礼让齐国才成就一代霸业。

  知人善用——国家兴盛之根本,民族复兴之脊梁。鲍叔看到管仲的才能向齐桓公推举才得以重用,齐国也因此才能兴盛富强,齐桓公也被称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此等功劳都离不开鲍叔的'知人善用啊,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由此观之,新中国的今天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民族富强,能有此成就也离不开国家的知人善用。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玉兔二号月球背面着陆,蛟龙号深潜,中国已实现了上可九天揽月,下五洋可捉鳖,这些成就都是国家对人才的善用,两弹一星的邓稼先,毕生致力于核武器研究的钱学森,医学界的“巨人”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奋战于抗疫一线的钟南山等,这些伟人都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骄傲,但是这些都离不开国家的知人善用,由此观之,知人善用乃国家兴盛之根本,民族之脊梁。

  谦虚礼让——中华之礼节,文化之传统。鲍叔为能让管仲得以重用自己甘居其下,此等谦虚礼让之礼节不正是中华文化之传统吗?毛泽东主席曾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古时蔺相如对廉颇的无礼,再三谦让中使廉颇番然顿悟负荆请罪一致,对外成为千古之美谈;今朝公车礼让已成为一种时代人们潮流的趋势,社会的公众道德的体现。谦虚礼让从古至今被中国人所传承弘扬,不曾中断,此乃中华之礼节,文化之传统。

  良将用兵,能用其所长;织工织布,能尽善尽美,推起伯公都能如此—亚里士多德;虚己者进德之基—方孝孺。知人善用乃国家之首,谦虚礼让乃国人之礼仪,二者结合乃古之传承精之风度。

  古时鲍叔的知人善用谦虚礼让,让齐国富强兴盛,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紧随国家脚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而努力拼搏吧!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15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我发言的题目是《功成不必在我》。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不难发现此三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胸有大志、公而忘私。齐桓公为称霸天下,放下一箭之私仇,拜管仲为相。鲍叔牙为成就大事,高风亮节,甘愿退位让贤;管仲为实现富国强兵的志向,不拘小节,竭力辅佐昔日政敌,最终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不朽功绩。《谋略论》有云“善谋者,谋势;不善谋者,谋子。”,所以成大业者一定要有大局观,能够真正观大势谋大事必定是一种胸襟,一种志向。

  故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鲍叔牙知人识人的眼光、荐贤举能的胸襟和大而忘我的情怀,老子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混乱时期,鲍叔牙能够以齐国大局为重,自甘屈人之下,明月入怀、淡泊名利,不仅成就了“华夏第一相”管仲,更成就了“管鲍之交”的千古美名。这也正好切合“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大胸怀源自大境界,大境界造就大作为,2020新冠疫情期间,全国无数医护人员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患者点亮生命的曙光,人们不可能一一记住他们写在防护服后面的.名字,更不可能认识他们那一张张被口罩遮住的脸,但他们却将“白衣天使”这个美丽的名字永远的印刻在2020年抗疫攻坚战这个伟大的历史丰碑上。

  每一个新旧制度的更迭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都需要一代代人默默的前赴后继和接力奋斗。疫情以来的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行走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道路上的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牢固树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心底无私天地宽,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管仲的发言稿】相关文章:

发言稿05-29

企业代表发言稿范文|企业代表的发言稿精彩02-07

围棋发言稿06-27

个人发言稿07-30

军训发言稿06-12

获奖发言稿05-16

班长的发言稿12-08

关于发言稿的08-22

梦想发言稿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