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作文

时间:2025-01-17 19:37:47 初中作文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初中的作文4篇【集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的作文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的作文4篇【集合】

初中的作文 篇1

  “文化人类学”的出现,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这个命题表明:文化是人创造的,被人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规范着人,具体的人总是生存在特定的文化世界中。

  作为文化存在的人具有特定的文化属性。所谓人的文化属性,是指人在为了满足自己的系统需要而实现系统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质和特点。统观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便会发现,人的生存价值目标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种水平上,从充饥到美食,由性交到爱情,人总是在既有的水平上不断优化自己的生存状态。显然,在人的系统需要中有一种追求尽可能完美的意识支配着它,虽然这种完美的尺度是发展变化的,但却是在满足任何需要时它都是要发挥作用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种追求尽可能完美的意识,既是人避祸趋福本能的升华,又是人关于“我”的意识在诸种关系中愈来愈凸现,要求全面发展的自觉度愈来愈鲜明的表现。追求尽可能完美的意识就是趋优意识,由于它对人的需要的支配,不仅增强了需要自身的更新性,而且增强了需要在活动中的动力性和超越性。人之所以不会长期地重复前人的生命活动,而不断地创造自己的新生活,或者,人之所以要与旧的生活方式发生冲突,重建适应自己需要的新的生存方式,其内在根源就是支配需要系统的趋优意识。为了趋优而创新,使人类的文化得到持续的发展,也使人自身获得了历史的、现实性的自由,并日趋逼近那种以全面发展为内容的真正自由。其实,被人的“受动性”所引发并激扬的人的“能动性”本身,就包含着人的为了趋优而创新这一基本的文化属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当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时,绝不仅仅是一个本然的事实判断的命题,而且也是一个当然的价值判断的命题。因为人们虽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创造,但由于人在以对象化为特征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着自己,发展着自己的趋优意识,这就使其创造不可能不改变那些不再适合需要的一切社会形式。这样一来,“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追求优化而创造新的生存方式的历史,人的为了趋优而创新的基本文化属性也正是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的。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欲望、理性和精神构成的。欲望和理性,主要调控人的物质需求,而精神的追求则指向主体的存在被社会所认可和肯定。大凡能被社会认可和肯定的个体,其生命样态,必然具有某种优化的特色。这种追求生命样态的优化,既是人的心灵(精神)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也是人的文化属性最具个性特征的展示。

  “为了趋优而创新”虽然是作为文化存在的人的文化属性,但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对其有着清醒、自觉意识的。这就不能不让我们关注人的发展程度这一问题。判断人的发展程度(主要是精神境界)的尺度不是别的,正是人自身所确定的意义世界及其对此的自觉状态。人对自己确定的意义世界的自觉状态特别重要。确定意义世界容易,对其能自觉维护,努力实现,并能在新的高度上发展、提升其意义世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的发展程度既可以成为社会发展和人自身进步的推动力,也可以构成其难以逾越的历史的屏障。

  我们从人作为文化的存在、其文化属性是“为了趋优而创新”,谈到自我生命样态的优化是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进而引出人的发展程度问题,就是想给大家一个思考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学背景。

  阅读是为人的可持续优化提供充分的营养性资源的

  从文化的视角看,阅读是人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人是在交往中生存的。人的交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为个体生命轨迹的交往,最能看出一个人的追求和向往。

  在人的多样态交往中,阅读──交往的一个基础层面,是主体与对象互为“文本”──是不可或缺的。它所追求的是对对象的认知、理解、把握和运用。作为文化存在的人,在其历史活动中,都要通过交往、阅读,建构自己的社会文化圈。一般地说,个人的社会文化圈有两种相对稳定的“居民”:一种是直系亲属(所谓自己人)、“有意义的他者”(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另一种是与主体生命意义密切相关的“物”,如农民的土地,知识人的研究手段。通过交往、阅读确认对象属于自己所迫切需要的,人们大都会将其作为个人社会文化圈中的成员。个人的社会文化圈总是处于不断地组合与优化之中,从这种组合与优化中能够见出主体交往、阅读的层次和境界。

  语文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进而在其实际的生存中,把优秀图书作为自我社会文化圈中的永久性成员,就是了不起的成功。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人的阅读虽由于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但真正的阅读作为一种极具个性化特色的交往活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自我生命样态的优化服务的。就一般的阅读交往行为来看,主体生存自觉性高者的基本心理过程是:选择(能够作为阅读对象的,总是体现了主体的一种目的与追求)──阅读对比(特殊交往中发自内心的一种认可)──适度吸纳后的整合(有意无意间的一种内化过程)──再次进入待优化状态(期待新的阅读交往行为)。学生一旦能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自觉地将优秀图书作为个人社会文化圈中的永久性“居民”,这就意味着优秀图书将伴随他终生,并为其生命的可持续优化提供充分的营养性资源。特别是,由个体阅读引发的具有一定群体性的评价性阅读,不仅为主体营造了一个特定的公共领域(这是主体个人社会文化圈得以优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且在群体性的相互交流中,锻炼了主体言语交往中重视论据的优良品性(在评价性的互阅过程中,要使自己的评价令他者信服,就必须持有难以辩驳的论据)。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生存理性来说,极为有益。

  语文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优化发展服务的

  当我们理解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学背景后,便会很自然地意识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优化发展服务的。为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较为扎实地体现这一理念,有必要重视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要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精神的培养。学习主体的主体精神,概括地说,就是认识的能动性、实践的创造性和与“有意义的他者”良好的合作品格。这种主体精神的确立,是以主体对自我生存状态的自觉为前提的。对于教师来说,尊重学生,有必要重新理解“把人当作人”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里的后一个“人”字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实存的人的当下状态;再就是其应有的价值状态。把人当作人来尊重,对学生实存的当下状态,从“人人平等”的层面理应保持相互尊重,但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还须有从“应该是”的价值层面上的更高境界的尊重。正是这后一种尊重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尊重;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精神的培养,就是立足于这种尊重基础上的。任何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都有赖于师生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体精神的培养,要求师生彼此互为“有意义的他者”。如果说,人是通过和有意义的他者的对话,才得以进入自己所处的文化世界中的话,那么,师生间平等、真诚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话,在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精神的培养中的作用就不能低估。

  其次,要正确理解基础与主导的关系。强调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必要的,这是长期教学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这两“性”统一的形态应该是多样的,它应视具体文本的特征而有所不同,不能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侧重于工具性,强调“本色语文阅读教学”和阅读教学的“本位思想”;有的则侧重于人文性,凸现文本所表现的人文精神,要求学生认真体验健康的人文情怀。应该说,这些教师的实践都是有意义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搞清楚的,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必须接受语文学科属性的规约。具有人文性的学科,不只是语文课,历史课、政治课都具有人文性。这就说明,不同学科的人文性,应通过各自的学科特点来体现,不能将人文性游离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加以抽象化。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如果不紧密地结合语文的词语、文体、写作特征等等具有工具性色彩的扎实教学,就很可能出现“空”、“偏”“远”“杂”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有的教师提出了“品词”“品句”“品读”,讲究阅读教学的“感悟”“积累”“运用”,这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建议。

  我们能否这样认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是其基础,它具有本体意义,没有这个基础,语文教学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根基,不成其为语文教学;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主导价值取向,它的基本指向是用文本所提供的健康的人文精神,持之以恒地健全学生的文化人格。失去主导价值取向,语文教学就不可能较好地完成自身的任务。

  再次,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构成的教学环节的构想。时下教师们都比较重视教学环节的优化,对一堂课的环节构想非常细致严谨,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构想教学环节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对课本要做整体性的教学构想。课本到手,必须对课本作整体性的、富于创意的熟悉,以便把握课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体性要求;这既是为以后的每一课的教学环节构想作必要的准备,又是对一个学期里的语文阅读教学作有计划的安排。二是在诸多的环节构想中,要以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或人格构成为出发点。不同类型的精当作业,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所思予以内化。上手操作最易调动人的内部积极性(心劲儿),这是知识得以内化的重要途径。内化的前提是,作业能有力地调动学生的既得知识,能激发学生对新领域的探究兴趣,能与学生的情感、愿望相关。作为一种过程的内化,需要良好的教学境遇。这种境遇的形成,有赖于:1.鼓励具有创意的各类学生作业;2.师生言行一致的道德风尚;3.积极进取的群体心愿。当然,这样的教学境遇不能只靠语文阅读教学来建构,但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特色,却决定了它在建设这种良好教学境遇中有着义不容辞的重任。

  再其次,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生成知识功能效应的途径。人的智慧,是其知识、经验的功能效应。语文阅读教学从某种角度看,它应有利于学生将其知识、经验转化(生成)为智慧。阅读教学的各种环节的构想,毫无疑问要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与把握,这一点不能动摇。但这种理解、把握不能教条化,不能模式化,而要智慧化。所谓智慧化,就是有生气的活化,呈现有合理依据的多样态理解,并在对比分析中深化学生的思路,在差异性基础上探求理解的同一性。一个学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每节课都像公开教学那样准备、那样展示,这不现实。但根据课本的总体要求,有计划地选择若干课时,进行既紧密联系文本实际,又能针对性较强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应用智慧的教学,却是必要和可能的。每个学期能坚持这样的教学数次,构成一条智慧化的教学链,中学阶段肯定能为学生的语文知识功能效应的生成,拓展出多种途径来。由语文知识转化成的智慧,不同于理化知识转化的智慧,也不同于政治、历史知识所转化的智慧,尽管这些智慧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构想教学环节时,在切实把握文本特征的基础上,重视学生想象、情感体验、言语建构与表达所构成的综合性智慧的生成和发展。

  最后,缓求突变,务求渐进;不求完美,但求进步。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色,它的效能主要不在当下,而在久远;它的课堂教学讲究的是实效。真正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明白,人文学科的教学改革,要取得名副其实的成就,在思想方法上要拒斥急功近利,拒斥急就速成,缓求突变,但求渐进;不求某一种教学的完美,但求脚踏实地地进步。这不是保守,这是务实!

初中的作文 篇2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己矣。

  ——题记

  暑假,又是一个毕业分离的季节。看着难舍难分的同学们,多想告诉他们,经历过了就会发现,其实,离别不止是伤心事,离别,是我们收获的时候,也是成长路上的一个新的开始。就像刚刚从一个温暖的旅程中走出来,心里沉甸甸的,在踏上另一个旅程,它是崭新的,等待我们去创造。珍惜我们的离别吧,虽然离别会有忧伤,但不可阻挡的是我们的脚步。

  六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马上,我们就要离开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离开这曾留有我们欢声笑语的学校。此刻,我的心里不知是忧是愁还是恋,我说不出来。但是,我却要大声地说一句:谢谢你们,老师,同学!

  那银铃般的欢声笑语,几乎把树叶都震落了下来。童年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童年是那样的五彩缤纷,如诗如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童年的时光悄悄流去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爸爸妈妈变得严厉起来,不像以前那么可亲可爱了,我也不再有那快乐的星期天。

  “南风又轻轻地吹送,相聚的光阴匆匆……”淡淡的曲调,忧伤的旋律,触动着我们的心房,把我们的心绪带到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地熟悉又那么地不舍,相处了六年的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溜走,往事一幕幕就像倒带一样浮现在眼前,曾记得刚入学时的懵懂,同学们一起在学校中学习的身影,同学们之间的友情,团结一致的信念,一起奋斗过,一起努力过。

  再看看身边的同学,哪一个我不熟悉?如今,马上就要离开

  母校,离开相处六年的同学,丢掉六年珍贵的友情,一切都是那么舍不得。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看着周围熟悉的同学,一想到要离开他们,我的心就揪成一团,泪水都快要涌出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以前一件事。有一次,我不小心在教室门口摔倒了,马上就有许多同学扶起我,帮我拍掉身上的灰尘,并问我有没有哪里摔疼了,哪里摔破了,我看着同学们关心的眼神,听着关切的话语,十分感动。这六年的同学感情可不好培养,就算我以后上初中、高中认识新同学,但是中学里同学的感情不一定会像小学同学之间的感情那么深,这六年同学情可来之不易!当我们从一个个乳臭未干的'小娃娃,跨进校门就像远方的小溪流进了大海的怀抱,老师的教诲和帮助,就像甘甜的雨露滋润了我们的心田。我们慢慢成长起来,昔日的孩子变成了意气风发的少年。

  “第六个夏天,我们就要说再见,闭上双眼轻轻地想,你是否能记住我们的每一点。

  第六个夏天,没有心情去海边,悄悄躲在房间,翻看纪念册,想起你们微笑的脸。

  一年又一年,天天都能见面,从来不曾想这一天,我们会说再见。

  第六个夏天,梦还是一样甜,我们却已经长大,告别天真童年。

  第六个夏天,离别的琴声回响耳边,让我们勇敢的说再见,面对未来点燃梦想,照亮我们共同的甜蜜园”正是我现在的心声。

初中的作文 篇3

  每个人都有一位慈祥的母亲,当然每个人都有享受母爱的机会,我很幸运也有一位慈祥的母亲,我想对您说:“妈妈您辛苦了。”

  我的妈妈个子很高,她每天都梳着一头披肩卷发,有一张漂亮的瓜子脸,一对又细又长的眉毛像夏天的柳叶一样,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的炯炯有神。

  记得有一件事一直在我的脑海中,那一次我刚会骑车,我想骑着车出去玩,于是对妈妈说了,妈妈说;"你刚学会骑电车,还是别出去了吧。”我听了妈妈的话虽然不情愿但是还是听了妈妈的话。一会儿,妈妈对我说她要上班去了让我在家里好好学习,我心中不禁有一丝窃喜,感觉自己自由了。妈妈走后我马上推着我的车子也走出了家门,心想我要好好的骑一下车子了,嘴里哼着小曲开始骑开了,突然我的眼前的路上出现了一块石头,想躲闪时已经晚了,只感觉咯噔一下摔到了地上把脚也给扭伤了。我一瘸一拐的回到了家,等晚上妈妈下班回来看见我走路的样子问了原因后我以为会说我一顿但是妈妈没有只是马上拿来家里的药水给我上药,脸上挂满了对我的担心。到了晚上妈妈把我哄睡后坐在了我的床头我在朦胧中突然感觉脸上有一丝凉意,我睁开眼确实发现妈妈的眼圈红红的原来是妈妈留下了眼泪,这时您赶忙擦干眼泪对我说:“妈妈没事,你赶紧睡吧。”我想说妈妈是我的任性贪玩让您担心了。这件事一直在我的记忆中无法抹去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这是我的母亲,妈妈对我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我想对妈妈说我已经长大了,我以后会好好上学,再不会让您这么担心了。妈妈您辛苦了。我在这里也愿天下的妈妈也身体健康,开开心心的。

初中的作文 篇4

  暑假的一个傍晚,我们在外婆家的院子里吃饭。太阳已经下山,一阵阵山风吹过,凉快极了。由于外婆天天都浇水,院子里的树木枝叶茂盛,蔬菜鲜嫩,花儿朵朵。在这样的环境里吃饭真是让人食欲大增,我拿起一个外婆烙的糖麦饼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一会儿,我突然发现身边多了一只蜜蜂,它围着我“嗡嗡”地飞来飞去,我进屋它也进屋,我躲到菜地它也飞到菜地。好像跟我很熟似的。“难道想跟我交朋友?不会吧!千万别蜇我,我好怕!”我惴惴不安地想着,放慢了吃糖麦饼的速度,眼睛紧盯着蜜蜂,生怕它来跟我“亲密接触”一下。

  看了半天,终于发现它真正的目标不是我,而是我手中的糖麦饼!我暗暗地想:它应该是闻到了甜味飞来采蜜吧!

  “这是我的晚餐!哼哼,小东西,你休想跟我争!”我把糖麦饼往空中一划,警告它。

  蜜蜂却似乎认定了这是它发现的',应该属于它。于是,一场“糖麦饼保卫战”拉开了序幕。

  我把糖麦饼移到左边,蜜蜂立刻跟到左边;我把糖麦饼举过头顶,它附在我耳边“嗡嗡嗡”大声抗议;我一会儿藏到身后,一会儿又塞到桌子底下,蜜蜂疲于奔命,却毫不相让。

  看着它的狼狈样,想到自己胜券在握,我喜不自禁。

  一家人看得得哈哈大笑,表妹更是笑得前仰后合,差点摔下了凳子。

  突然,我感到脖子上一阵刺痛,不由得尖叫一声,放了糖麦饼,抱着头痛苦地蹲在了地上。

  原来,恼羞成怒的蜜蜂,终于对我发起了进攻-----把尖尖的针扎进了我可怜的脖子!就这样,我被这个毫不起眼的小东西战败了,输得好惨!当然,蜜蜂虽然赢了,却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个糖麦饼现在我和蜜蜂都不想吃了。

  伤好后,我回想起来,那只蜜蜂其实也很可怜。如果那时候我掰下一块给它,说不定它能吃上甜甜的糖,我能仔细看它吃糖的样子,那该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面啊!

【初中的作文】相关文章:

初中的作文(精选)09-05

初中的作文【精选】12-01

【经典】初中作文11-08

初中作文[精选]10-16

[经典]初中作文11-15

初中作文【经典】04-30

初中的作文[精选]02-28

初中的作文(经典)01-19

初中的作文(精选)10-30

初中的作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