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语录

时间:2024-10-14 16:30:13 语录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道家经典语录

  • 相关推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常常会遇到需要使用语录的情形吧,语录具有语言简洁朴素、生动形象、明白易懂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语录才是好的语录,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家经典语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家经典语录

道家经典语录1

  1、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2、清静处于,虚以待之,无为无求,而百川自为来也。

  3、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4、“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8、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9、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1、土处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

  12、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1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9、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2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2、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2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6、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8、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3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1、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3、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6、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37、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3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9、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0、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4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4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45、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4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47、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48、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4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50、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5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52、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53、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5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5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道家经典语录2

  1、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2、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

  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4、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凡俗差别观道心一体观

  6、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慎德于小事施恩于无缘

  8、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9、“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0、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1、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12、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4、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6、过归己任功让他人

  17、读书读到乐处观物观入化境

  1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9、处世要道不即不离

  20、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2、持身不可轻用心不可重

  2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24、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2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26、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7、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2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家经典语录3

  1、臭腐复杂成神奇,神奇复杂成臭腐。所以说:世界是一只耳朵。

  2、所以在鱼,鱼和忘记的泉;因此在兔子的蹄子里,兔子忘记了蹄子;说话的人那么在乎,骄傲而又忘记。

  3、知识是永恒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无限的,几乎。

  4、古人是外化的,而不是内化的;今天的`人是内在化的,而不是外在化的。

  5、孤独、虚无、无为是天地的本质,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6、没有厚进入房间,这是一个很长的路要走。

  7、天之道,善胜之道,不相争不应善言,不相呼而踏,不相呼而踏?吗?然而,正义有长臂。

  8、弱。凡天下的事,都是从可见的事和可见的事生出来的,可见的事和可见的事也从看不见的事和看不见的事生出来的。

  9、悲伤、美德和邪恶;愤怒,错误的方式;爱与恨都令人丧失信心。

  10、知识是永恒的,生命是短暂的。

  11、天地都不仁,对万物都像狗一样卑微;圣人对他的子民不仁慈。

  12、不知道周对胡蝶的梦和,胡蝶对周蝶的梦和?周和胡蝶之间肯定有分歧。这叫做客观化。

  13、天堂之路是利大于弊。圣人之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14、世界赞扬而无建议,世界也并非没有失望。

  15、这是圣人的准则,掏空它的心,结实它的肚子,软弱它的意志,强壮它的骨头。

  16、天上没有亲戚,常有好人。

  17、你不知道螳螂吗?气愤于自己的手臂如同车辙,不知道它的无能也是它的才华之美。

  18、生命在天地之间,如果转瞬即逝,突然间就只是。

  19、天地间有大美,不须说;有律法,不须说;万物中有真理,不须说。

  20、爱得越多,失去的财富就越多。知足者常乐。

道家经典语录4

  1、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

  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5、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6、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7、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9、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1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1、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3、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4、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5、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6、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17、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9、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1、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22、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23、土处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

  2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2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9、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0、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32、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3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5、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6、多言多败,多事多害。前蜀。杜光庭。

  37、则仄,月满则亏。

  3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40、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1、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4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44、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

  45、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4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7、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8、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长得其用。

  49、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50、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三国。

道家经典语录5

  1、为无为,则无不治。

  2、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3、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4、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5、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6、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8、“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9、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10、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1、不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3、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14、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15、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1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7、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18、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19、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20、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道家经典语录6

  1、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2、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3、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5、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7、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9、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1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11、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12、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3、译文: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5、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6、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1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8、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19、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21、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2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3、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7、致虚极,守静笃。

  28、亲近善人须知机杜谗

道家经典语录7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 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 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 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 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 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 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 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 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 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道家经典语录8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5、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6、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7、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

  8、常道无名,唯德以显之;至德无本,顺道而成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2、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8、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9、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5、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6、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7、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9、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1、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2、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36、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8、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3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0、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1、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3、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7、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48、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0、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1、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54、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55、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6、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5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58、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道家经典语录9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5、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6、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7、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9、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0、见素抱朴、少私寡欢。老子

  1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

  12、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

  1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

  14、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5、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16、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1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8、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庄子

  19、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庄子

  20、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21、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2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3、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24、知足则不辱,知止则不殆。老子

  2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6、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7、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

  28、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庄子

  29、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0、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1、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2、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

  33、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3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3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3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37、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三国。

  38、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39、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0、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1、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

  4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4、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45、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庄子

  46、多言多败,多事多害。《训蒙增广》

  4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8、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49、多言多败,多事多害。前蜀。杜光庭。

  5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5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54、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55、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56、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57、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长得其用。

  5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59、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6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1、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62、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6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6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66、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67、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68、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69、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7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72、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

  7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74、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75、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76、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7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78、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79、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80、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

  81、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8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83、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8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85、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86、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87、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88、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

  89、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为人己愈多。老子

  90、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9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9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93、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94、清静处于,虚以待之,无为无求,而百川自为来也。

  95、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9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97、100、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老子

  9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99、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10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0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0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0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0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05、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06、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107、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08、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0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10、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111、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11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14、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15、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管子白心》

  116、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117、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18、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19、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2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22、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12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24、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2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26、土处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

  12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8、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29、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

  130、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道德经》

  13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13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33、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13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3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3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37、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13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39、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14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4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42、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3、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44、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14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46、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

  147、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148、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14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50、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5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5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5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5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5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56、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57、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158、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1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60、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16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句子大全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6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63、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16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6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6、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16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6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69、道家思想经典,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比,经典珍藏,道家思想十大精髓,经典好文!

  17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7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7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17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74、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175、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176、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17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78、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179、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80、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8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82、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83、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184、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8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8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87、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88、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亢仓子》庚桑子

  189、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90、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19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92、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19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94、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95、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19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97、20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98、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19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0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0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202、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家经典语录10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4、无财不养道,道家重视传承,讲究尊师重道。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成就不了道心,当年祖天师创教,入教者还需五斗米呢。

  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8、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能够不殆。

  1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6、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8、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

  19、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0、仅有正视差距,才能奋起直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4、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2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6、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7、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8、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29、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30、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1、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3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3、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35、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6、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8、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3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0、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1、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4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43、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4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6、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7、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48、修道之人明生死,求正道,惩恶扬善,利益苍生。我们能把握的就是今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49、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0、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5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52、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3、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54、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5、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5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57、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8、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9、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60、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能够为善?

  61、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62、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6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64、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以人为本)

  65、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能够为善?

  6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67、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6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69、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7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71、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7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73、昆虫草木,犹不可伤。(保护生态)

  7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7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7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77、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78、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7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80、天之道加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81、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8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8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8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86、莫因恶小而为之,莫因善小而不为。

  8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8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8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90、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1、道者开口动舌发言之词也。又云道者,虚无之无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无,包罗天地,道本无形,莫之能名,无形之形,是谓真形,无象之象,是谓真象。先天地而不为长,后天地而不为老,无形而自障,无象而自立,无为而自化,故曰大道。经云视之不见,故曰无形。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故为天地也。育者养也,长养阴阳故为生育也。阳者清也,上腾为天,阴者浊也,下潜为地,天地者乃大道之子也。

  9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95、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96、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9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9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99、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00、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0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02、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0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0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0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06、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107、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08、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09、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10、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11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1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1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14、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尊莫先,众圣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寿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长寿,故曰老也。君者尊号也,道清德极故曰君也。以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

  11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16、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1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18、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9、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20、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2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2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

  123、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2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26、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2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28、修道必须修心,皈依道经师宝。道教讲究口传心授,有谚语能够借来形容:“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从纸上求妙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129、涤初玄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130、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13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32、自然而生有,造化以成形,故天无精气,无以制月之明,地无精气无以制山巅镇焉,人无精气无以制身形之存焉,故曰月禀阴阳之所运行,故知道之无情,随机而所化。又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地何言哉,万物生焉。经云用之不可既,无情而运行月也,月者大道之用也。

  133、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34、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35、行时时之方便,积处处之阴功。

  13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37、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1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3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140、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4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42、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清静为天下正。真思志道,学知清静。(韬光养晦)

  14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44、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待百姓)

  145、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4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4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48、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149、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5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5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52、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5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5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55、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56、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57、治人事天,莫若啬。

  15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59、夫心起於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於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16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6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

  162、修道要济世度人,但又不乱发慈悲。

  16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6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65、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6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67、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6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能够不殆。

  169、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7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71、治人事天,莫若啬。

  17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7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174、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75、治大国,若烹小鲜。

  17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7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7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7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8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8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8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8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84、治大国,若烹小鲜。

  18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8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87、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88、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89、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可是欲兼畜人,小邦可是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190、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9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92、忠臣不事二主,贞妻不侍二夫,世间诸事,法理相通,不可三心二意,否则必真法不得。

  19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94、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能够示人。

  19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9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9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98、修道之人当有高风亮节,心存傲骨,敛心凝神,行事不能受外人影响,心要稳,志要恒。

  19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00、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0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03、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

  204、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05、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0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07、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08、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09、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11、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1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213、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214、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215、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1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17、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218、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19、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2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21、常道无名,唯德以显之;至德无本,顺道而成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222、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能够示人。

  223、道是万法之宗,中华民族之根。鲁迅先生亦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224、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2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26、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27、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2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2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30、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3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232、有道无术,独善其身;有术无道,害人害己;以道御术,兼济天下。

  23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234、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3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3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37、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38、义与利并非必须对立。取义兼利,明大义是真,取小利是假,是让世人敬畏,法不空法也。

  239、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24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可是欲兼畜人,小邦可是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24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42、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4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44、老子:少私寡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

  24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46、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4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4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上士闻道谨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249、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50、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家经典语录11

  因富贵而骄横,必有遗失真我之咎。自古骄兵必败,不识骄的危害性,必定有终生遗憾

  功遂身退,天之道。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规律。事业已遂,力量至极,则引身退后,这是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知进而不知退者,祸必及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有惊恐之感,是因为有荣辱观念。有荣辱观念,是因为以自身为贵。以自身为贵,就是以大患为贵。以自身为贵,必生名利之心。有名利之心,必生贪争之念。有贪争之念,必有大患。“患”的字意是“心外之物成串”。外物多成串,身心能不累吗!为了身外之物而不择手段,祸患能不产生吗!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

  曲:弯曲、旋转。曲则全:弯曲、旋转求得全面认识。有人解释为委屈自己,顺从别人,从而得以保全自己。这种明哲保身,毫无原则的委屈而求权、求利的做法,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决不是道家精神。“曲”必须是合乎道的、有规则的。就养生而言,“曲”是生命之轮的旋转,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自我通过修练道德功,涵养真气和能量,使之顺着身体经络循环往复,从而使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得到精气的滋养。真气充沛,则细胞饱满、肌肉强劲、皮肤细腻、体形匀称,这是细胞自形自化的结果。

  圣人治国,能够客观全面地看问题,明白上与下、官与民的辩证关系。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要想真正地治理好国家,就应当把自己的才智建立在全民智慧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全面、公正、正义的法律来。

  “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是对“曲则全”的具体阐述。

  枉则正:枉,遭受人为的压抑而扭曲。身体各种各样的疾病,大都是心灵受压抑、气血不畅造成的。如果人的大脑能时常处于无为、忘我的状态,真气就会处于和畅状态,从而运转不息,被扭曲的心灵自然得以矫正,疾病也得到根治;圣人治国,施行民主法治,确保言论自由,从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种种社会弊端就会及时得到纠正。

  洼则盈:有些地方因其相对高度低,而自然注满水。就身体来说,由于真气冲开了经络上的各个穴位,不停地绕体运转,那么,气血就会自然补充那些急需滋养的部位,就像流水一样,低洼之处灌满以后才能往外流,从而自行调节身体对能量、养分的需求;圣人治国,效法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敝则新:有些东西因时间长而陈旧,需要用新的来替代。身体内部的各个环节连同每一个基因组织,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只要真气畅行无阻,基因组织的某一链条、环节,一旦出现缺损,就会更新换旧,使之及时得到修复,维持内在平衡;圣人治国,既有健全的用人机制,又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任何一个部门的公务人员只要离心离德,就会被及时淘汰,不至于使该部门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

  少则得,多则惑。

  求多需从求少开始,贪多反而令人迷惑,以致一无所获。圣人深明少与多的辩证关系,所以只“抱一”而为天下人探求真理。“一”即“朴”。“抱一”就是“守法”,守法才能探求真理。式:法则、真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效法、遵循。地:地球或者地月系,这里代表的是地的运行规律。不论地球还是月亮,它们都具有相对永恒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并且保持最完美的自转角度。天:太阳或者太阳系,这里代表的是天体的运行规律。太阳系围绕着银河系周而复始地运转。道:道体所体现的运动规律。自然:自然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结底是要求人类效法自然规律,寻求并制订出完善的人生法则和社会法则,因为,没有秩序的人生和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那些有知识才能的人,就是那些没有知识才能的人的老师;而没有知识才能的人,正是有知识才能的人所必须帮助、教育的。不尊重教师,不热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虽然各怀聪明,但还是最大的糊涂。这是治理国家最主要的妙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是与道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相反,那些失却了心灵的人,内心是空荡、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个人名利上。然而,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并不是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朴、无执无失、豪情满怀的人。这样的人,人生必然是欢快、幸福的。正如基督所说:有圣灵和你相伴,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柔胜刚,弱胜强。

  柔可以胜刚,弱可以胜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士:古代指知识分子。士分三类:上士、中士、下士。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道的理解不同,道虽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能为所有的人所认识,特别是人们还没有对道的观念形成共识的时候。

  “上士”是道性深厚的人,他们深知悟道的重要性,并对道的存在深信不疑且勤奋用功,这是有志者的作为。“中士”是道性若明若暗的人。他们对道的存在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对识道缺乏信心,是不能战胜自我的人。“下士”是缺乏道性的人。他们的自我主观意识强烈,固执己见,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他们如同智叟,对传道、修道之人加以嘲笑来显示自己的

  聪明才智。其实也难怪他们嘲笑,这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道太隐蔽,太深奥,为主观主义者所永远无法理解。如果大道显而易见,社会上也就不会有人视传道者为宣扬神秘主义的了。二是“下士”从修道者所采取的修道方式及其观念、行为的变化上所得出的结论,有道者的观念、行为是不能为“下士”所理解的。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建德若偷:建立功德就象偷一样。这里的“偷”字不是贬义词,而正是难能可贵的高尚品德。建德者修道藏形,行道匿迹,但行好事,不求人知。这是有道者的不争之德。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大器之才并非短期能够造就,需要数十年坚持不懈地道德修养工夫。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最柔和的莫过于气,天清地宁之时,谁也看不到它的存在,谁也不在乎它的作用,它却始终默默无闻地发挥着柔和者的本能。当天昏地暗之时,它一改往日的沉默和柔和,飞旋怒吼,直冲云霄,以震天撼地之势,折枝断本,甚至于连根拔起;天下最软弱的莫过于水,风平浪静之时,它行走山谷,居低就洼,任人利用。没有人去爱惜它,也没有人去保护它。它始终自然无争地发挥着软弱者的本能。当暴风雨到来之时,它一改往日的`平静和软弱,奔腾咆哮,一泻千里,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基倒厦,刷新世界。

  水和气是再柔弱不过的了,但是,当它们驰骋天下,摧枯拉朽,涤荡污垢的时候,却充分显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威力。这一威力是“强梁”者永远无法阻挡的。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诎。

  直:正直。屈:委屈服从。巧:技巧。拙:笨拙。讷:说话迟钝。赢:收获、取得。诎:缺少、短缺。

  最刚直不阿的人,却好象胆小怕事以至于委屈自我,顺从他人。最有技巧的人,却好象笨拙。最具有雄辩才能的人,却好象愚讷。最有收获的人,收获的是真我,是真理,却好象还有短缺。

  道德之学是探寻大道、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涵养品德、超越自我的学问。道德有成之人,虽有“大直”之德,“大巧”之能、“大辩”之才、“大赢”之获,却从不自我炫耀,留给别人的印象是“屈”、“拙”、“讷”、“诎”。体现了有道之人一切自我行为都完全遵循客观规律,绝不盲从主观情感,妄作妄为。这正是自我的无为之德,不争之德。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常言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秀才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书本知识。圣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他自身的修养功夫,是对人体基因组这一天书的破译。人体基因组是宇宙的全息缩影,记载了宇宙万物及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信息,是一部活的宇宙百科全书。只要具备了查阅这一天书的功夫,就可以足不出户而遍知天下大事;不窥探窗外,就可以知道日月星辰的运转情况及其规律。所以,秀才所知和圣人所知是无法相比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得道之人贵行不贵言。大道天机,只可神会,不可言传。“知者不言”,是道德使然,因为言

  传则流于炫耀,有违天理。另外,不合时机,不合对象的言传,不会有人相信,反遭流言诽语,被视为宣扬迷信或神秘主义,故不言。妄言者没有真知,只是夸大其词,或者凭空想象,乃哗众取宠而已。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百姓所遭受的灾祸啊,就是统治者穷奢极欲的幸福生活所依赖的;而统治者的幸福又为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孙后代埋下了灾难的祸根。但是,这些愚蠢的统治者们谁又能预知自己的最终结果呢?他们不“以正治国”,百姓必然“以奇用兵”,本来善良的劳动人民必然变成推翻其统治的“妖军”。

  这一节,老子用辩证的观点,深刻揭示出事物的对立转化规律。说明祸与福、正与奇、善与妖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是迷恋于权利的统治者不明其中道理罢了。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和烹制小鲜鱼是一个道理。这是说,治国策略可以从烹制小鲜鱼的方法上得到启示。小鱼的骨刺和鱼肉相当,如果不加以烹煎的话,其食用价值很小。烹煎的目的在于使小鱼骨酥、肉鲜,皆能为我所用。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把握火候,做到骨刺、鱼肉二者兼顾,既要把骨刺炸酥,又不能让鱼肉焦糊。这一道理用在治国上,就是要求统治者应掌握法律这一火侯,运用法律手段,来处理政府官员(骨)和人民群众(肉)的关系,既不能是无政府主义,也不能任凭政府官员利用职权去贪赃枉法,伤害人民。

道家经典语录12

  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六十四章。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5、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7、太玄山,天地间,修真几许为为神仙?少年心,贪尘缘,狂剑纵横为红颜!——陆云

  8、难的事情,从简单的.做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9、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0、多易必多难。《老子》六十三章。

  11、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3、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5、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道家经典语录13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5、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6、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7、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9、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0、见素抱朴、少私寡欢。老子

  1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

  12、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

  1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

  14、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5、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6、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17、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18、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9、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庄子

  20、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庄子

  21、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22、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2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4、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25、知足则不辱,知止则不殆。老子

  2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7、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

  29、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庄子

  3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2、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3、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4、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5、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

  36、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3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38、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3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0、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三国。

  41、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42、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3、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4、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

  45、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7、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48、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庄子

  49、多言多败,多事多害。《训蒙增广》

  5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2、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53、多言多败,多事多害。前蜀。杜光庭。

  5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5、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5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7、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5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59、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60、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61、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长得其用。

  6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6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6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5、清静处于,虚以待之,无为无求,而百川自为来也。

  6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67、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68、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9、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70、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71、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7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73、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75、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76、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77、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

  78、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79、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80、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8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8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83、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84、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85、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

  86、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8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88、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8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90、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91、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92、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93、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

  94、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为人己愈多。老子

  95、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96、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9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98、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道家经典语录14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健康的根本在心.心净则身净.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4、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5、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6、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7、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8、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9、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10、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人体的微循环主要应该靠松静来达到的,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1、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减少体内的垃圾;2)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3)增加体内的气血。

  12、对于一个有宿疾的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了,病情才会显现出来。所以练功的人在功夫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有病”的现象。这个时候要沉住气,定下心来多做些静功来增加自己的气血,以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13、人要想健康,就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气"来"气化"所进的食物.只有这样,你的体内才不会积累垃圾,不会有多余的食物来释放游离的"虚火"损害你体内的脏器.这个"虚火"反过来会损耗你的"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人生病,大多数是饮食不节的缘故.

  14、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15、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25、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16、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17、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气亏则病,气滞则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气。

  18、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相火旺,真阳耗,29、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肾犹亟焉。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心为扇,主引风。风动则火旺,火旺则水干,水干则地损。

  19、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

  20、人病可分两种:一是经络基本畅通但气不足。表现是经常这疼那疼,这是因为他气不足以气化食物,而产生了相火(也叫虚火),随着经络在体内乱穿,哪儿通走哪儿,遇到一个地方堵塞了,这个地方就疼了。这样的人吃一点药物就会立即见效。二是经络不通,气也就无处存身。表现在外表看不出有什么毛病,但一旦发现就是大病,而且这种人经常是吃什么药都见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21、主发谓之机。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机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它是点,不是面。可是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也可以讲,病机一开,人的病状就会显现出来,人就进入了“病”的恶性循环当中。和病机相对的就是“生机”。生机一开,人就会进入康复这个良性循环当中。实际上病机和生机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是一对阴阳。病机开了,生机就关了,而生机开了,病机也就自然开始关闭了。这个就是辩证法。)

  22、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23、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故安心法,为卫生第一要诀。心可以主动一切。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

  24、风寒阴阳暑湿,在在皆可使人致病。万一抵抗力薄弱,即可乘虚而入。身弱者多病,即是此理。富人有保卫力,如衣食住等等。贫人有抵抗力,如气足神旺,毛孔厚密,不易侵入等等。富人多食肥甘,伤胃伤齿。贫人多饿,所食不杂,故无肠病。富人多逸,故多气恼。贫人多劳,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尽则穷。穷人能勤俭,即是造福,果熟即富。凡衣食住之保卫力富,则精气神之抵抗力弱。保卫力弱,则抵抗力强。

  25、大病初愈,切忌理发洗足沐浴

  26、能静则仁,有仁则寿,有寿是真幸福。

道家经典语录15

  1、穷则反,终则始。

  2、则仄,月满则亏。

  3、治人事天,莫若啬。

  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5、元气生万物而不有。

  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7、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8、大天之内,复有小天。

  9、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0、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1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2、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1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14、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15、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6、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18、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0、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

  21、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22、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3、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

  2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25、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2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0、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1、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

  32、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3、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3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3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6、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

  37、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长得其用。

  3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9、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40、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41、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4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3、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44、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4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46、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7、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8、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

  49、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50、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5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2、清静处于,虚以待之,无为无求,而百川自为来也。

  5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54、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55、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7、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9、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0、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6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2、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6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6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66、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家经典语录】相关文章:

经典语录07-15

老子经典语录07-15

经典语录友情11-14

人生经典语录11-23

拿破仑经典语录11-19

伤心的经典语录11-20

泰戈尔经典语录11-20

经典语录摘抄11-02

情感经典语录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