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4-03-04 11:58:06 方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设计方案4篇[热门]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设计方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方案4篇[热门]

设计方案 篇1

  一、实验名称: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观察和指导

  二、实验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来感知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细胞达到一定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作下铺垫。制作临时装片的成功,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己动脑思考的能力。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解剖针、毛笔、滴管、擦镜纸;清水、碘酒溶液;西红柿、空心莲子草、洋葱;创可贴(切片时可能会有人受伤)

  (二)实验步骤:

  1、临时装片的制作

  ⑴准备

  擦用擦镜纸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改进:将洁净的纱布改为擦镜纸,擦拭玻片时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玻片的两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衬垫上洁净的纱布后,夹在玻片两面,同时擦拭,以防将玻片损坏,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改进:在制片时至少滴2滴清水,这样加盖玻片时,盖玻片下的空间中水较充盈,气泡就少,细胞的活性也较好取用刀片在洋葱表面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撕取外表皮

  问题:由于叶表皮皱缩、学生不熟练等,导致撕下的表皮薄膜过厚,在显微镜视野中难以找到理想的观察对象,致使实验效果较差。

  改进:首先将洋葱鳞片叶切成宽1.0-1.5cm的纵向窄条,再用刀片将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划成小块(切忌划透),然后用镊子夹住所划表皮的边缘,将其轻轻取下(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易与叶肉分离,操作简便)即可。这一改进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提高了制片质量。放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平

  ⑵盖盖玻片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⑶染色

  染: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从高的一侧滴入碘液,让其自己流入玻片。问题:染色时书中要求是把1-2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然而,部分同学可能将盖玻片下所有水全部吸干,做出的装片会有很多的大气泡,且气泡将细胞掩盖了,或者有人将气泡误认为细胞。

  改进:染色时不用吸水纸吸水,而是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这个角度一定不能太大,太大水就会流出盖玻片下的'小空间,然后从较高一侧的盖玻片与载玻片的缝隙往里滴碘液,让碘液自己流进盖玻片下,如果有液体流到盖玻片外,用吸水纸擦拭,但一定要强调不能从盖玻片边缘吸水,盖玻片周围一定要有充盈的液体,这样才不会出现大气泡。

  ⑷镜检

  用显微镜观察

  2、临时切片的制作

  ⑴选材

  选择软硬适度的材料,先截成适当长度,一般以20-30mm为宜(便于手持即可),材料太软,可用马铃薯块茎、胡萝卜根或肥皂将欲切取的材料夹住一起进行切片,本实验用空心莲子草,可直接用于切片。

  ⑵切片

  用三只手指夹住空心莲子草,(使其高于手指,右手持刀片(刀片用水润湿),将空心莲子草削去一层,形成平面,刀口向内,与断面平行,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注意要整个臂部用力,而不要腕部用力)。

  ⑶镜检

  如此连续动作,切下一些薄片,然后用毛笔将最薄的几片材料移至滴有一滴清水的洁净的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3、临时涂片的制作

  ⑴把成熟的番茄果肉放在培养皿内,让汁液流出(汁液中有均匀的离散细胞)。⑵吸取汁液,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将涂抹的液滴滴于载玻片的中央或偏右约1/4处,左手持载玻片或放在平台上,右手持另一载玻片作推片。先慢慢向右移动,让短边接触溶液,两载玻片的夹角约为30-45度,再向左迅速推载玻片,即可涂成一均匀的薄片。(也可用解剖针、牙签、火柴杆等涂成薄片,盖上盖玻片即可。)

  四、预期结果:

  1、成功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西红柿果肉细胞及空心莲子草茎的结构。

  2、通过使用显微镜对细胞的观察,同学们对显微镜的使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3、通过学生们对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独立自主的制作,使得大家基本掌握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

  4、通过对细胞结构的观察,使同学们对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

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三、教师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新生儿出生哭泣的图片。

  展示新生儿出生哭泣多媒体图片,以此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维: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学生的交流、问题的提出等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驰骋的空间,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是享受,乐学亲师。

  2.合作交流,讲授新课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展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深深地吸气,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

  测量方法:3~4人一组(男女生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完成后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请找出原因。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1.同学间的胸围差有差异。这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等有关系。

  2.胸围差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膈顶部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径发生变化,也可以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

  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

  1.呼吸运动时,主要有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

  4.请尝试完成下表: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这是因为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这样,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得出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气压高(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浓度低)的地方。

  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比较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答案: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照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最后师生总结: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肺与什么结构与这一功能相适应呢?

  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总结出: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学生讨论总结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

  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思考后回答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学生联系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

  3.巩固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用知识树或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

  呼吸的全过程:

image.png

  4.课堂练习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A.鼻

  B.咽

  C.气管

  D.肺

  2.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是( )。

  A.腹部肌肉

  B.肋骨间肌肉和膈肌

  C.胸部肌肉

  D.背部肌肉

  3.人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 )。

  A.气体在血液里运输

  B.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增加肺内气体交换的面积

  4.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块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 )。

  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肺会吸水呈海面状

  C.肺泡充满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

  5.人体生理活动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地方( )。

  A.肺泡

  B.血液

  C.细胞

  D.组织液

  6.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升高的原因和结果( )。

  A.呼吸肌舒张,肺回缩 呼气

  B.呼吸肌收缩,肺扩张 吸气

  C.呼吸肌收缩,肺回缩 呼气

  D.呼吸肌舒张,肺扩张 吸气

  7.下列与吸气无关的活动是( )。

  A.肋间肌收缩

  B.肋骨上升、外移

  C.膈肌舒张

  D.胸廓扩大

  8.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内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线粒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设计方案 篇4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阳明西路以南第一条规划支路南,经济适用房以西、吉州大道以西第三条规划支路以东,白塘村以北规划道路南,用地面积2.6667ha。 该地块将建成吉安市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学校规模为36个班,预计招收学生总人数448人,预计教职工150人(其中专业教师135人,工勤人员15人)。招收听障、智障两类残疾学生。学前教育阶段:开设7个班(其中聋部4个,培智部3个):9年义务教育阶段:聋部开设14个班,培智部开设9个班;职业高中教育阶段:聋部开设4个班,培智部开设2个班。建筑工程总造价约3000万元。 学校建成后将成为一所建筑高档次、内配高标准、校园文化高品位、办学条件全省领先、国内先进的窗口示范学校。

  二、设计依据

  1、《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2、《吉安市吉州大道以西控制性详细规划》;

  3、《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

  4、《江西省吉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方案任务书》;

  5、《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

  6、《建设设计防火规范》;

  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8、国家现行有关设计规范等。

  三、设计理念

  1.人性化的场所 这次的学校设计与普通学校设计最大的不同就是针对的对象是那些特殊的儿童。设计师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适宜的环境配置、清晰的建筑组织,构筑一个安全的、有归属感的人性化家园,最终让学生们积极地融入生活,回归社会。

  2.空间的分离与联系 根据校园规划以人为本、动静分离的原则,将校园划分为教学实践、体育运动及生活后勤三大功能板块,通过公共空间将彼此联系起来,共同建构一个形态及功能丰富而又统一的校园环境,满足不同功能需要的同时,使交通简洁顺畅、安全高效。

  3.交流与交融 室外庭院的布置使安静的学习空间和公共空间有机融合,营造出理性与浪漫交织的校园氛围;休息平台、风雨廊、架空走廊等设计则适当增进了师生之间生活及学习的交流。

  四、设计构想

  1.总体平面布局----布局合理的功能板块

  对特殊儿童而言,校园交通组织的安全性尤为重要。设计师根据地形和周围的道路情况,把主入口放在阳明西路以南第一条规划支路。在校门口就实行人车分流。进入校园的车辆可以直接进车库或者在校园的交通环道绕行,以保证入口——教学楼——后勤——体育馆的步行路线的安全性。

  任务书的要求学校分为教学部分、后勤部分和体育馆部分,并要求有200米的标准体育场和若干地面体育设施。设计师按照国家规定,把体育场正南北摆放,把一些球场放在跑道中间,节省了空间,又根据三角形地形,合理布置了两个网球场和一个篮球场。

  教学楼的设计通过正南北向的直线与折线性的总平面布局,分为三大块功能板块,其中教学区包括培智部、听障部、教学楼、行政办公楼、艺术剧院,生活区包括学生、教师公寓和餐厅以及运动区的运动场地和体育馆,区块间联系十分便捷。各功能板块在基地上的位置则充分考虑各自的动静特点:为保证教学区独立而又宁静的气氛。

  生活区位于南面,远离主出入口,采光良好并且安静不受干扰。 体育馆的位置布置得非常巧妙。设计师充分考虑了基地狭小和体育设施要求高的设计特点,错开了规范中要求“教学楼的长边与体育场有25米退界的规范”,将教学楼的东西向长边与体育馆相邻,而把学生宿舍和体育场相邻,这样省去了25米的退界,并且方便学生去体育场运动。

  生活楼在基地的最南角,并有独立的后勤处出入口,后勤车辆直接在后勤处卸货。

  2.交通流线组织——人车分流的交通流线

  本设计的交通实行人车分流、动静分离。主入口位于北面规划路,机动车流一入校门即进入位于集散广场前车库出入口或绕基地环形通行。西边的次出入口作为后勤及次入口,确保校园内部实现无车环境。 校园内部的人行步道通过集散广场、中心绿地串联起来,道路自由而流畅,辅以绿化和小品的设计,达到步移景异的传统园林效果。

  3. 绿化环境设计----点、线、面组合的绿化系统

  环境设计上放弃了常规的中心对称,而是以一条折线与直线组织校园空间,结合层层的长廊,追求多视点的景观效应,并将大片绿地的美景延伸到校园中来。教学楼之间形成尺度宜人的`庭院、恰当的休闲小品、细腻的绿地肌理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美的学习和交往的场所。

  绿化设计是校园整体风貌的极其重要部分:将绿化系统作为积极的景观和功能要素,与校园建筑群体有机的结合,能最大限度的提供学生与自然、与教学实践接触的机会。在具体的处理上充分考虑到基地原来的条件,由建筑围合的庭院绿地形成点上的绿化;引进水面,提供形态飘逸的滨水绿化,形成线上的绿化;运动场地绿地和规划绿化带则形成面上的绿化。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点,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化系统。

  4. 建筑单体造型

  结合总体平面的设计,教学楼建筑形体以线线展开,穿插规则的形体,楼梯间和长廊、半室外空间相联系,形成温馨的教学生活气氛,提供家园化的归属感和认知感。在不同的院落里,根据不同人群的训练要求,提供不同的室外环境设施,如认知广场、听音设施。

  整个学园建筑提取了传统建筑的精华并加入现代元素,即表达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同时又赋予建筑现代的生命力。立面设计摒弃华而不实的堆砌,通过墙、灰瓦的结合,虚实、曲直的体量对比,创造出中而不古的南方古建造型,理性与浪漫交织的校园氛围。

  艺术剧场取材与中国扇子的基本元素,用坡屋顶和体块的穿插形成扇子打开的意向,用格栅模仿扇子的“肋”。形成了一种新式的中式大体量建筑风格。

  体育馆造型取材于中国传统大屋顶,通过屋脊的变化和旋转,对传统建筑造型进行了突破。

  5. 无障碍化

  在学校的规划和设计中,使用者不仅仅是绝大多数的健康者,也会有听力障碍者和智力障碍者等各种残疾人群。因此,更应该在所有的公共设施中体现,保证所有人都可以参加社会活动,按照自己的意愿参加社会活动。同时根据各类障碍人群的行动特点,制定统一详尽的规划和设计规范,创建出体贴入微、充满人情味的建筑和城市。

  五、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 26667M2 建筑占地面积: 6395.3 M2 总建筑面积: 22656.7M2 教学楼 14453.5 M 2

  其中: 听障部 7346.4 M 2 智障部 7107.1 M2 艺术剧场 692.5M2 生活楼 568.3M2

  宿舍楼 4743.3M2 体育馆 2866.1M2 门卫 25.5M2

  室外运动场地: 8562M2 车库:163M2 容积率:0.85 建筑密度:23.9% 绿地率:35% 地上停车位25个

  设计依据

  1.根据以下国家及浙江省现行的设计规范及规程: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xx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xx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xx

  (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94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xx

  (7)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xx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经典)设计方案10-22

设计方案08-11

设计方案(精选)01-02

设计方案(经典)10-07

设计方案(经典)02-13

设计方案模板09-07

网络设计方案09-01

教学设计方案11-16

【必备】设计方案01-14

优秀设计方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