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信息化教学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时间:2024-07-02 08:38:35 方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学校信息化教学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 相关推荐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校信息化教学校本应用考核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校信息化教学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根据国家提升工程相关要求,学校决定在本年度开展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关于校本应用考核的要求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推动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做好提升工程2.0培训,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提升工程2.0培训相关文件,我校制订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研修考核细则,实行“信息技术应用学分制”,并纳入教师业绩考核。根据考核细则,教师每期必须完成必修培训学分,才能取得本年度继续教育合格证书,特制订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与评价制度。

  二、研修方式

  (一)常规教学

  1.备课

  (1)以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为重点,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

  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2)严格执行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习过程。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

  (3)备课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原则1:注重情境的创设与转换。使学生经历与实际相类似的认知体验。同时注重情境的转换,使学生的知识能够得以自然的迁移与深化。

  原则2:充分尊重工具和资源的多样性。注重对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进行设计。这些工具和资源应当同学生的主题任务相关,能够帮助学生完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比如提供给学生与教学主题或问题相关的网络资源、典型案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等。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则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该原则有几方面的含义:①学习活动的展开通常可以围绕某一问题或主题,这些内容通常来自现实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②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任务性、目的性,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做,教师的重点放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方面。③现实中的任务与问题不同于强加给学生的学习目标或现成答案。学生通过对问题和主题的主动的探索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

  原则4:学习结果通常采用灵活的、可视化的方式进行阐述和展现。在学习活动结束时,学生应当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和展示,同他人进行讨论和协商,以加深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反思,这些内容通常以研究报告、演讲、讨论等形式展开。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习者更好的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原则5:鼓励合作学习。信息化教学中,学习者通常是以小组或其他协作形式展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目标,实现“问题解决”。每个学习者在中间承担一定的任务,担当一定的角色,学习活动过程成为“学习者身份和意义的双重建构”。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共享他人的知识和背景,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原则6: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质量评估,收集数据,使用过程性评价达到改进设计的目的。同时,由于信息化学习资源种类繁多,为了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也必须对资源进行优化选择。

  (4)坚持集体备课,每个备课组每个星期集体备课一次,并做到研技术、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定时间。

  (5)每一学期,每一备课组须组织一次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直播备课,直播可以通过学校直播平台或者UMU、CCTALK直播工具,备课结束后,将备课直播链接生成二维码报送教导处备案。

  (6)备课要求同存异。从备一节课到备学生学习过程,即学习之前、之中、之后综合设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统一,教法、学法等则根据教师自身实际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各有不同。

  (7)每一学期,备课组要从项目学习、混合学习、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情境学习、智慧学习中选择一个主题,围绕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期末撰写的研究报告报送教导处。

  (8)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备课体现差异化教学、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

  (9)教师要准时参加集体备课,备课组长上交备课记录。

  2.教案

  (1)探索由教案的设计向学习方案设计转变;

  (2)教案设计应包括教学主题、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应标明过程)、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混合环境、智慧环境)、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特色等。

  (3)教案要体现深度学习以及对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理念;

  (4)教学内容要体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学习过程设计之中,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要体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到多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转变。

  (5)教案要体现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学习方法指导等内容,以及教学之前、中、后设计,引用他人或者互联网资源,要标明出处,并且做好内容考证,教案要以学生为中心,层次清楚,书写工整、规范。

  (6)鼓励采用UBD、WEBQUEST、MINIQUEST、英特尔未来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模板进行教学设计。

  (7)有德育渗透点和信息技术融合点,注重对学习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

  (8)每个学期每个学科须提交一节跨学科教学设计、一个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一节体现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

  (9)学校鼓励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的小组合作学习、混龄学习、项目学习等

  (10)提前写1—2节教案,注明备课日期,有课后反思。

  (11)有条件的可以实行电子备课,但要按学校的要求做。

  3.公开课

  (1)根据学校规定,每月每个备课组必须推出一堂信息技术支持的校级公开课,每学年每位教师必须上一堂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课。

  (2)备课组的公开课必须由备课组全体成员集体备课、磨课,公开课须体现混合学习的理念,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由集体教向集体学、个性化学习转变。

  (3)公开课必须提前一周通知教导处,并由教导处公布信息,无课教师均应参加听课。

  (4)公开课必须通过学校提供的直播平台(或通过UMU、CCTALK)直播。

  (5)公开课的教案、课件、直播的准备。公开课的教案必须在开课前交教研组长,公开课的课件以及直播地址、观看人数则于课后交教研组长,并于学期结束后交教导处存档。

  4.听评课

  (1)教研组开展集体听评课,应采用信息化手段,基于数据或者实例评课,要从经验评课转向实证评课;

  (2)教研组要研制外显的、可测量的学科信息化课堂教学标准,开展基于课堂实录的课例分析,每个学期每一位老师要基于学科课堂教学标准实录分析一节自己的课堂教学,并依据撰写一份信息化课堂教学分析反思报告。

  (3)教研组要将学科信息化课堂教学标准交到教导处备案;

  每一位教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分析反思报告在学期结束后,交教导处存档。

  三、奖惩制度

  (一)奖励

  1.根据学校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按时参加线上课程学习,认真完成相关研修作业,在研讨活动中做主题发言者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本年度的研修作业内容如下(教师依据自己选择的能力点提交)

  1.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1)提交1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涉及的资源应标明出处和来源;

  (2)对于教学设计中选用的资源、习题要标明考证的过程。

  2.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1)提交1个教学课件;

  课件呈现的内容学生能够看清楚,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2)录制一段视频,谈谈制作课件中涉及到的资源来源以及所用技术的特点;

  3.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提交1份教学设计;重点说明教学难点的确定的依据,如何就本节课做好学情分析的。

  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1)教师申请注册一个网盘;

  (2)将自己教学中的教案、习题、课件分类上传,并按要求进行命名和整理;

  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1)用手机录制一段自己上课的导入环节 (2)文字(视频)说明设计该导入环节的意图;

  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1)用手机录制一段自己上课讲解某一概念的环节 (2)文字(视频)说明设计该讲解的意图;

  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1)用手机录制一段自己上课课堂小结的环节;

  (2)文字(视频)说明设计该小结的意图;

  8.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1)提交一份评价量规;

  (2)用手机录制自己设计该评价量规的意图以及实践应用的效果;

  9.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1)提交一份学生过程性评价方案;

  (2)可以在网盘中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文件夹;

  将上课(活动)中学生的表现的照片、视频拷贝到文件夹中; (3)用手机录制视频,谈谈自己是如何开展过程性评价的;

  10.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1)提交一份试卷分析报告;

  (2)试卷分析报告中的数据要用图表的方式加以呈现;

  (3)针对分析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11.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1)提交一份应用新型的教学设计框架编制的教学设计;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新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差异;

  12.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1)用问卷星或其他工具编制一套能够即时反馈的试题;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编制试题的思考;

  13.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1)提交一份学生自评与互评的实施方案;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在方案设计中的思考以及组织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改进等。

  14.档案袋评价

  (1)提交一份档案袋评价的实施办法;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准备如何开展档案袋评价;

  15.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1)提交一份应用技术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开展个别化辅导的方案;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在方案设计中的思考以及组织实施的效果。

  16.评价现有数据评价模型

  (1)提交一份应用某一评价模型开展研究的方案;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在方案设计中的思考以及组织实施的效果。

  17.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1)提交一份自己开发设计的数据分析微模型,并对微模型的应用做出说明;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在方案设计中的思考以及组织实施的效果;

  2.能把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打造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成绩突出者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3.积极撰写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论文,论文获校级一等奖以上者获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给予一定的奖金和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4.学校对教师读书笔记进行评选,评选结果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5.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在校级以上立项的课题组成员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6.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区级以上获奖者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7.以上记入优秀学员考核档案的教师,与学校年度考核挂钩,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个指标及区二、三层次骨干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处罚

  1.严格坚持考勤制度,凡在集中学习、培训工作中无故缺席或因其它事情缺课达总课程三分之一以上者,均不能取得该项学分。

  2.培训作业(如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教育教学案例以及教学设计、教学成长故事、个人成长规划、读书笔记、讲座听后感等)超过五分之一不交者,不能取得该项学分。

  3.未能按规定上信息技术应用公开课,上交相关课件和教案者,不能取得自主研修学分。

  4.以上内容将与教师年度考核挂钩,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个指标及区二、三层次骨干教师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四、考勤制度

  教导处负责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各项学习、培训工作布置、检查和督促,各教研组长及各处室要积极配合。

  1.学校对教师的信息化校本研修实行学时学分制度管理。

  2.严格考勤管理,每次集中培训均采取签到制度,且必须由本人亲自签名,严禁由他人代签,一经发现,本人和代签者本次培训作缺勤处理。

  3.如必须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活动而无法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研修活动,则必须于事后补习相关内容,否则作缺课处理。

  4.培训的相关作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教导处,逾期不交者按相关规定处理。

  5.学校教导处组织人员对教师上交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课题等进行评比,并将结果在校园网上公布。

  五、公示制度

  为规范和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研修管理工作,使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能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本着对教师高度负责的态度,特制订本公示制度。

  1.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讲座、集中学习、培训作业等信息将在校园网上公示。

  2.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讲座、集中学习等教师出勤情况将与两天内在校园网上公示,如有出入,教师可在一周内向教导处提出,经核实后予以更正。

  3.教师上交的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等研修作业将于作业上交截止日之后两天内在校园网上公布,如有出入,教师可在一周内向教导处提出,经核实后予以更正。

  4.教师信息化教学相关论文、课题等,评比结束后在校园网上公示,接受全体教师的监督,教师可于一周内向教导处反映情况,经核实,确有问题的报校长室最后裁定。

  5.教师所取得的信息技术应用校本研修学分,将在校园网上公示。

  以上信息技术应用校本研修考核与评价制度,由学校教导处负责制订,由校长室审定,自确定之日起实施,并在具体操作中不断完善。

【学校信息化教学校本应用考核方案】相关文章:

学校信息化校本研修方案(精选5篇)10-16

信息化校本研修方案02-21

信息化2.0校本研修方案10-24

信息化2.0校本研修方案(精选5篇)10-19

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03-06

学校校本研修实施方案08-31

中学校本课程方案07-24

学校校本培训方案15篇08-18

学校班级管理考核方案01-10